【英文长推】Safe 演进史:如何从多签钱包成长为链上所有权基础设施?
Chainfeeds 导读:
作为 Web3 大规模普及的核心基础设施,Safe 正在为数字所有权建立新标准,并为加密资产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Four Pillars
观点:
Four Pillars:Safe 最初是 Gnosis 于 2017 年为资金管理所开发的多签钱包原型,后逐步演化为一套完整的智能账户基础设施。2022 年,Safe 正式独立发展,成为以「链上所有权层」为定位的核心项目。目前,Safe 已管理超过 500 亿美元的链上资产,部署超 4300 万个智能账户,服务于众多 DAO、机构用户和 Web3 应用。Safe 的设计核心在于模块化架构,它将交易执行、安全验证和标准支持明确分离,通过插件机制(Modules、Guards、Fallback Handlers)实现灵活拓展和高安全性。Safe 不再只是一个钱包,而是支持复杂资产逻辑和跨应用交互的智能账户协议,已成为 Web3 数字资产管理的事实标准。2025 年第一季度,Safe 的交易总量达 1896 亿美元,DEX 交易环比增长 442%,反映其在 DeFi 中的基建地位。 Safe 架构由两个核心产品构成:Safe {Wallet} 是用户界面,Safe {Core} 是面向开发者的账户抽象工具集。Safe {Core} 提供 SDK 与 API,可嵌入任何 DApp,实现智能账户功能,如多签、批量交易、Gasless 操作等。与其他抽象账户方案不同,Safe 强调供应商中立性与模块化,支持开发者按需集成、保持最小依赖。SDK 组件包括基础集成包、协议交互包、转发器功能等;API 层则负责处理链下签名、交易索引与事件服务。Safe {Wallet} 则专注于资产管理体验,集成超过 200 个 DeFi 应用,支持模拟执行与安全风险提示,创新功能如社交恢复、种子短语替代(Passkey 登录)、内置交易聚合等,使其逐步转型为 Web3 入口级产品。该架构在保证账户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开发门槛与用户操作复杂度。 Safe 的基础设施已广泛应用于 200 多个项目,涵盖身份验证、DAO 管理、DeFi 服务、企业支付等多个场景,形成了统一的链上账户生态。World App 是最大规模应用,已部署 2700 万个 Safe 智能账户,结合生物识别认证与零知识证明,为用户提供无需私钥管理的无感体验。另一个典型案例是 Brahma,通过 Safe 提供资产自动化管理服务,支持策略执行、Gas 优化与多账户分层控制;Headquarters 则面向 Web3 企业,整合多签审批、稳定币工资发放、会计系统对接等功能,构建链上财务管理中心。此外,Zeal 和 Candide 等项目基于 Safe 推出了免助记词的生物认证钱包,进一步简化用户体验,提升自托管安全性。Safe 正逐步从工具转向标准协议,其模块化、安全性与生态整合能力,使其成为链上账户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原文为英文】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用户不应以本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你也可能喜欢
加密货币价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