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創辦人新文:從科學小說到科學金融,Desci如何驅動生物科技革命?
BIO協議將透過去中心化的BioDAO網路和代幣化智慧財產權,解決生技產業中的資金、研發效率和市場不平衡等問題
原文標題:From Science Friction to Science Finance: A Community-Driven Revolution in Biotech
原文作者:Paul Kohlhaas,BIO Protocol 創辦人
原文編譯:zhouzhou,BlockBeats
編按:這篇文章介紹了BIO 協議如何通過去中心化的BioDAO網絡,解決生物技術領域中的資金、研發和市場問題。透過代幣化智慧財產權、去中心化治理和即時流動性,BIO 使患者、科學家和投資者共同參與決策,支持罕見疾病、長期新冠等被忽視的領域。 BIO 突破傳統基金結構,推動生技的創新,加速科研進程,實現更有效率、更公平的資本流動和成果轉化,最終推動科學進步和全球影響力。
以下為原文內容(為便於閱讀理解,原內容有所整編):
「我們生活在一個精妙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幾乎沒有人了解科學和技術。 」——卡爾·薩根
TL;DR
·破碎的生物製藥系統:科學遇到瓶頸
·安德魯·洛的巨型基金理論:生物技術金融的里程碑
·超越巨型基金:BIO協議的出現
·從基金到生態系統:在 BioDAO 網絡中推進洛的願景
·BIO協議的實踐
·孤兒藥、罕見疾病和長期新冠:道德和經濟上的契合
·從巨型基金啟發的生物技術控股公司中汲取的教訓
·從科學摩擦到科學金融
·由下而上的資金進化
一個普遍的真理籠罩著我們現代的時代,科學知識正在爆炸性增長,但改變生活的治療方法——從長期新冠到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仍然對數百萬人來說遙不可及。這一鮮明的對比揭示了一個扭曲的悖論:問題不是科學上的不可能,而是市場結構上的低效率。
大藥廠將數十億美元投入透過專利生命週期管理等策略,對現有藥物(如增強現有的PD-1 癌症藥物或GLP-1 抗肥胖藥物)進行漸進式改進,追逐最新和最熱門的臨床驗證藥物靶點,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而患者需求的研究卻在萎靡。
結果是什麼?一個陷入科學摩擦的行業,膨脹的成本、資本瓶頸和智慧財產權孤島使得潛在的變革性創新進展緩慢,甚至被徹底擱置。
1. 破碎的生物製藥系統,科學遇到瓶頸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在與長期新冠等複雜、虛弱且資金匱乏的疾病奮戰。許多人發現,幫助他們的研究在科學上並不「困難」;而是對於傳統製藥的投資報酬率(ROI)來說太「複雜」。這只是一個更廣泛危機的象徵,正如 Eroom 定律所揭示的:隨著生物技術研發支出的飆升,發現新藥的生產力卻暴跌。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1.1 死亡之谷與「安全賭注」
在學術界取得的有前景的發現,往往難以過渡到早期臨床研究,因為沒有人願意資助介於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之間的危險過渡階段。這臭名昭著的「死亡之谷」阻礙了潛在的治療方法,而這些方法在大製藥公司看來,既沒有獲利潛力,又過於風險重重。
許多創投和製藥公司採取「快速追隨者」策略,等待並希望其他公司能夠成功應對這些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包括解碼疾病的病理生理學、解決監管挑戰(如缺乏明確的臨床終點)、不確定的製藥併購商業可取性,或健康保險公司在報銷治療方面的動態。這是一個充滿了激勵和約束的雷區,但它並沒有利用任何集體機制來賦予病人的聲音。
1.2 資本過度集中
生物技術的主要資金管道-大藥廠和大型創投公司-往往集中投資於「暢銷」類別。超過 90% 的生技資本集中在競爭激烈、差異化較小的領域,導致曾經有前景的突破性研究(如長壽、複雜的免疫系統疾病或神經學研究)停滯不前。
儘管這些臨床風險較低且具有商業吸引力的治療領域對製藥公司和風險投資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但許多領域也代表著最昂貴的失敗,因為只有5% 的核准和上市藥物能夠實現暢銷銷售潛力。
否則,那就是大量研發經費的浪費。在布魯斯·布斯(Bruce Booth)著名的《Atlas 2024 年回顧》中,布魯斯評論道,不到15% 的生物技術融資輪已獲得超過66% 的可用風險投資資金,這是與10 年前的情況相比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更多的 meritocratic(任人唯賢)機制來應對公共衛生問題和即將到來的西方社會老化海嘯。
1.3 智慧財產權鎖定與資料孤島
在現有的商業模式下,知識被困在厚厚的專利牆和閉門交易中,進展因此緩慢。全球的實驗室經常因缺乏共享的見解而重複相同的高成本實驗,增加了不必要的摩擦。病患資料和臨床洞察力被分割得如此嚴重,在統一的資料架構下,它們本來可以具有重要的推理價值,但卻被醫院管理員、資料聚合商和生物樣本庫等機構的官僚主義所困擾。
智慧財產權可能有時間限制,並且只有某些特定形式(如物質組成專利)對創投和製藥公司具有重要價值,這與長壽社區對重新利用藥物(如雷帕黴素、尿囊素A 和二甲雙胍)的熱情相反。總體而言,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商業約束抑制了現實世界中的健康轉型,即時的透明度可以幫助緩解其中的一些問題。
1.4 不透明的研發與有限的問責
研發管線展開的過程緩慢且錯綜複雜。資金流動是隱藏的;外部人員無法看到試驗是否(或為什麼)失敗,直到為時已晚。問責制有限,導致病人和公眾處於黑暗中。
管理階層和研發團隊不斷變化,隨著團隊的變化,研發管線也隨之改變。像 Roivant 這樣的公司透過許可和開發策略性擱置的藥物,建立了成功的大型企業。
1.5 超過10 年的資金鎖定期抑制創新
傳統的生技投資往往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獲得回報——在快節奏的市場中,這幾乎是永恆的。這種流動性不足導致早期研究缺乏資金,尤其是在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
與臨床和科學解釋藥物治療潛力相比,生物技術與其他資產類別(如更易理解的收入/EBITDA 增長等)競爭資本的分配。在這種情況下,開放的社區有助於彌補這些療法的相對價值在教育和社會化方面的差距。
生物技術在吸引投資者和獲取市場份額方面處於劣勢,而其他與健康相關的主題(如長壽)已成為文化現象。某些生物醫學突破(如他汀類藥物、PD-1 抑制劑或抗肥胖藥物)顯示了驚人的商業潛力(例如,2024 年Obesity 5(NONO、LLY、AMGN、ZEAL 和VKTX)收益率達93% ),但投資結構需要重大修訂,以確保這些變革性創新的價值不會被削弱,並確保更好的投資者可接觸性——這正是代幣化將帶來變革的地方。
Eroom 定律與我們正在經歷的巨大科學進展相悖——例如Deepmind 的AlphaFold2、2024 年諾貝爾化學獎、mRNA 療法、GLP-1、細胞與基因療法等。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商業和利益相關者模型幾乎未曾質疑,如果能夠有助於提高效率的操作結構,它們將熱烈歡迎。
安德魯洛的巨型基金理論:生技金融的里程碑
2012 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安德魯‧洛(Andrew Lo)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巨型基金」的概念-一個大型、多樣化的早期藥物候選庫。擁有 50 到 200 個相對不相關的資產可以分散風險:單一生物技術新創公司如果其唯一的治療方法失敗可能會倒閉,但一個投資組合可以承受多次失敗,只要少數成功的專案能夠帶來回報。
這個理論開創性地指出了我們資助生命科學研發的結構性低效。然而,洛的這種方法仍然是自上而下的:來自機構投資者的大額支票、頂層的資金分配,普通科學家或患者幾乎沒有機會參與有意義的決策。
3. 超越巨型基金:進入BIO 協議
現在,一股去中心化科學的新潮流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洛的願景。 BIO 協議借鑒了巨型基金的核心理念——透過廣泛的多樣化來管理風險——但重新構想了這種多樣化、治理和資本形成的方式。 BIO 協議並不像一個由中央權威管理的單一龐大基金,而是: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代幣持有者治理協議,策劃和孵化BioDAO。這些是專門的自下而上的社區,透過鏈上的研究組合來擁有和指導研發。
·透過IPT(知識產權代幣)將知識產權和數據代幣化,使其成為可交易的流動資產,從而使BioDAO 的研究人員和社區能夠比生物技術行業中常見的方式更早接觸到流動性。
·即時部署資本,直接進入「死亡之谷」。
·將病患、科學家和一般人置於核心地位,就像 Reddit 社群擁有共同銀行帳戶一樣。
3.1 無許可的利害關係人
在BioDAO 中,任何直接與某種疾病相關的人——無論是患者、臨床醫生或科學家——都可以透過鏈上治理加入。與其被動地希望「某人」資助他們的事業,他們透過集體加密資金籌集資本,組成 DAO,並從內部和全球科學家中共同尋找研究創意,決定如何分配和優先發展資源。
3.2 代幣化的智慧財產權和資料
BioDAO 透過@molecule_dao 發布IP 代幣(IPT) ,代表研究的去中心化治理權。這些代幣可以被許可、交易或匯聚,有效地為 DAO 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基於里程碑式的資金部署來逐步降低早期科學的風險。共享數據和數據的複製不再是事後補充,而是一個核心的、流動的資產,能夠推動科學發現。也可以向各種研究人員發布獎金,創建去中心化科學和藥物發現的激勵機制。
3.3 由下而上的資本形成
與巨型基金依賴大型機構投資者不同,BIO 協議協調的是由社區驅動的資金籌集。透過其啟動平台,BioDAO 的創始人可以推廣他們的研究,設立私人或公開的代幣銷售,並透過治理權獎勵早期支持者——無需風投或大製藥公司進行審查。
4. 從基金到生態系:在BioDAO 網路中推進洛的願景
4.1 去中心化中心的「元投資組合」
BIO協議並不像一個單一的實體持有 200 個資產,而是促進了一個擁有數千個 BioDAO 的治理金庫,每個 DAO 專注於某一科學細分領域。這大大擴展了可能性空間,同時也讓社區自我治理。沒有單一的經理在決策;相反,協議透過其代幣持有者社群來引導所有這些 DAO 的資產開發、風險管理和協同效應。
4.2 無許可的啟動平台與加速
BIO 的即時去中心化啟動平台機制——如綁定曲線(bonding curves)或拍賣——使得新的BioDAO 能夠快速啟動。早期的質押者或代幣持有者可以指示哪些領域值得投資。這種方法既實現了生物技術資金的民主化,也加速了資金流向那些被忽視的領域,如長期新冠或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
4.3 鏈上風險管理
巨型基金透過投資組合理論減少風險,BioDAO也是如此,但鏈上分析讓它們能夠共享臨床里程碑、知識產權估值和金庫數據的標準化報告。這促進了即時洞察,使得協議能夠透過將資金分配到多個 DAO 中,或透過建立基於研究的義務進一步分散風險或進行再平衡。
4.4 持續流動性與長青資本
傳統基金將資本鎖定十年,而BioDAO 的代幣和知識產權代幣保持流動性,讓參與者能夠退出或重新配置資本。如果一個 BioDAO 的療法開始顯示出前景,它自然會吸引更多的流動性。這裡的博弈論是,治療方法會自然成為資本的「謝林點」。同時,成功療法的收入會流回協議金庫(BIObank),將資本循環投入新的或現有的 DAO 中。
5. 協定實務:一個整體的、自下而上的生態系統
設想一個科學家團隊提出一個新的“NeuroDAO”,旨在開發創傷性腦損傷的創新治療方法。他們將臨床前數據和資金路線圖上傳到 BIO 的使用者友善啟動平台。全球 BIO 社群透過質押代幣來批准或拒絕該提案——沒有背後閉門運作的小委員會。獲得批准後:
·NeuroDAO 鑄造其智慧財產權代幣(IPTs)。
·透過綁定曲線或拍賣方式出售這些代幣以籌集初期資本。
·隨著里程碑(如臨床前終點)的達成,更多資本會自動解鎖。
·更廣泛的社群可以追蹤進展,進一步投資並加速飛輪效應。
如果NeuroDAO 達到了一個重大的突破時刻——例如發現了一種能加速大腦恢復的新分子——知識產權許可協議可以將收入引入金庫,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資金。這種機制創造了可持續的飛輪效應,推動一個常青的、自我強化的循環。
自創立以來,BIO 生態系快速成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
·已資助8 個BioDAO
·為研究籌集了3000 萬美元
·代幣化知識產權總值超過5000 萬美元
·BIO 金庫(AUM)中資金超過6000 萬美元
·至今已向BioDAO資助的科學項目分配了800 萬美元
·60 個活躍的研發項目
·34,000 名生態系統代幣持有者(其中3,716 人持有BIO 治理代幣)
多個 BioDAO 已從種子階段的研究迅速推進到先進的臨床前研究階段,驗證了去中心化資本加開放協作能夠加速生物技術創新的前提。
孤兒藥、罕見疾病和長期新冠:道德和經濟的契合
長期新冠只是一個「冷門」但緊急的病症的例子。類似地,孤兒病——那些影響較少患者群體的疾病——往往被大型製藥公司忽視,因為它們認為利潤潛力有限。
但在像BIO 這樣的網絡中,病人主導或家庭主導的BioDAO 可以圍繞任何疾病成立,利用新的結構為大型公司不願資助的研究提供經費。較小的患者群體可以加速臨床試驗,縮短時間表,並且在沒有「爆款或破產」心態的情況下解鎖可觀的回報。道德上的一致性顯而易見:這不關乎市場規模,而是關乎影響力。
7.現實世界的動能:從巨型基金啟發的公司中獲得的經驗
在去中心化科學之前,多資產風險共享模型已以不同形式進行嘗試:
·BridgeBio (NASDAQ: BBIO):專注於罕見疾病,採用中心輻射型管路。
·Roivant Sciences:為每個治療領域推出獨立的“Vants”,將管理費用和資本進行整合。
·Royalty Pharma:一個擁有數十億美元多樣化版稅收入流的投資組合,證明了證券化可以穩定地為藥物智慧財產權提供資金。
這些公司都體現了洛的多樣化原則。 BIO 協議進一步延伸這項原則,透過民主化准入、分配治理權和透過代幣化來實現持續流動性。
8. 從科學摩擦到科學金融(SciFi)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現在是2026 年。在 BIO 的框架下,已有上百個 BioDAO,涉及從胰臟癌到自體免疫性脫髮的各類疾病。每個 DAO 都是由患者、研究人員和慈善支持者組成的「社區集體思維」。它們:
·獲取跨網路共享的即時研究數據,加速每個臨床轉折點的推進。
·協調臨床試驗參與者和最佳實踐(如果多個 BioDAO 正在解決相關領域,BIO 可以促進共享試驗參與者池、資料登記冊和最佳實踐治理,降低管理開銷)。
·使用 AI 來評估風險、潛在綜效和資本配置。
不再是長達十年的資金鎖定或重門把守的製度限制了突破。相反,整個網路像一個有生命、有呼吸的有機體——流動、適應、開放。
8.1 生物技術的黃金時代
透過「代幣化一切」,從臨床前資料到最終階段的智慧財產權,再加上去中心化的治理,BIO 將產業的最大摩擦點公諸於世。突然間,藥物開發變得更像科幻小說,而不是漫長的馬拉松。
8.2 包容性社區,全球影響力
這場革命不僅發生在實驗室內。普通投資者——那些親人可能患有罕見疾病的人——可以質押代幣來支持新的研究,並且在過程中看到透明的進展。協作不再是流行詞,而是鏈上現實,推動跨國研究團隊的形成。
8.3 逆轉Eroom 定律
隨著摩擦的消除,來自任何地區的社區能夠獲得全球資金,我們可能終於看到藥物研發的成本/時間曲線向下彎曲,而不是向上彎曲——實現原本承諾的指數級科學進步。
9. 生技融資的由下而上演進
安德魯洛的巨型基金理論為我們指明了一個重要路徑:大型、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可以馴服生物技術的高風險,並吸引更大規模的資本。然而,自上而下的結構和機構慣性仍然抑制了某些創新的實現。相較之下,BIO 協議顛覆了這個劇本:
·社群驅動:任何有利益相關的人——病人、科學家或好奇的資助者——都可以參與治理,提出新的BioDAO,並共同塑造研究方向。
·代幣化智慧財產權:數據和智慧財產權變得流動,為新的資金和合作模式鋪平了道路。
·即時流動性:擺脫了十年的資金鎖定,資本可以迅速流向突破性創新。
·AI 驅動的風險管理:鏈上分析持續追蹤表現、協同效應和相關性,允許資本在多個 BioDAO 之間高效流動。
透過將去中心化科學解決方案(透過BioDAO)在BIO 的頂層協調下進行堆疊(啟動平台、資金、流動性、元治理),科學和製藥業最艱鉅的挑戰可以在一個社區驅動、透明和持續流動的環境中得到解決。
將家庭、患者和科學家置於決策的核心,BIO 旨在「煮沸海洋」,解決早期創新中的困境。不再讓世界一半的偉大創意在「死亡之谷」中腐爛。相反,我們見證了一個不再被束縛的科學時代的黎明,擺脫了老舊的守門人和充滿摩擦的管道。
所以下次當你的家人面臨罕見疾病時,決定因素不再是董事會對市場規模的分析。而是一個全球網絡——科學家、病人和一般信仰者——共同協調、資助和加速那些真正重要的療法。簡而言之,我們回到了科幻世界,人類最終團結一致,將不可能轉化為必然。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Whale.io 推出「投注贏取」活動並兌換 $WHALE,向 TGE 邁進
簡單來說 Whale.io 已啟動「Wager & Earn」活動,並啟用了 Wheel of Whale 遊戲中的 $WHALE 代幣轉換,標誌著其即將到來的代幣生成活動取得了進展。

GOAT Network 推出 BitVM2 測試網,標誌著比特幣原生安全性的進步
簡單來說 GOAT Network 推出了 GOAT BitVM2 測試網,這代表在不改變基礎協議的情況下整合原生比特幣級安全性的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

Solv Protocol 推出 SolvBTC.AVAX Avalanche Elixir 推出由貝萊德和 Hamilton Lane 支持的 RWA 支援的比特幣收益率
簡單來說 Solv Protocol 宣布推出 SolvBTC.AVAX,這是一種旨在利用收益的比特幣代幣 DeFi 基礎設施並提供由 RWA 支援的回報。

Coinshift 的 csUSDL 穩定幣在收益代幣需求上升的情況下,TVL 突破 1 億美元
簡要概述 這家鏈上資產管理公司聲稱,其產品在上個月的Pendle平台上是前三名的被動收入資產,交易量達到1600萬美元。csUSDL的表現隨著收益型穩定幣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而出現。

加密貨幣價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