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BOT理財跟單
從駝隊銀幣到鏈上Token,加密貨幣穿過絲綢之路

從駝隊銀幣到鏈上Token,加密貨幣穿過絲綢之路

PanewsPanews2025/05/08 23:00
作者:Panews

作者:劉紅林

這一週在河西走廊自駕,一路從武威、張掖、酒泉到敦煌,穿過祁連山腳下的風沙口,才知道「絲路」不是浪漫詞彙,是漫天風沙、連綿驛站和千年駝鈴。站在漢長城邊看落日的時候,一個念頭冒出來,虛擬貨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和這條曾經托起歐亞文明的商路,會有半點關係嗎?

仔細想想,還真有點意思。

絲綢之路,本質是信任和支付的通路。幾千里貿易路上,一個商人憑著漢代驛印和幾卷絲帛,就能走出長安和沿途各國做生意;而今天的Web3 世界,一個以太坊地址就能跨越國界完成價值轉移。過去的絲綢,是貨幣;今天的Token,是數字絲綢。只是載體改變了,邏輯沒變:都是為了繞過地理與權力邊界,達成交易、共識與信任。

從駝隊銀幣到鏈上Token:支付與信任的穿越

我們今天站在嘉峪關腳下拍照,覺得這裡是長城的盡頭。但在唐代,它卻是中亞商隊進入中國的起點。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的這條路,後來支撐了整個漢唐的「以物易物」與「絲綢外交」。絲路上的每一場交易,都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你拿什麼做「錢」?

在貨幣制度不統一的年代,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憑證。張掖出發的商人可能用的是漢五銖錢,但到了撒馬爾罕,銀幣、黃金甚至駱駝本身都可能變成交換媒介。真正讓交易流動起來的,是跨語言、跨文化的「支付協商」和對彼此身分的信任。貨幣的流通,其實建立在一個非常原始卻有效率的「去中心化」的共識系統之上。

事實上,「絲綢」本身在古代並不只是商品,它本身就是一種貨幣。

早在漢朝,朝廷就曾明確以絲帛作為軍隊和邊地官員的薪水。 《漢書·食貨志》載:「賞賜、俸祿皆以帛為上,帛可代幣。」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絲綢不只是用來交易的「商品」,更是可以直接代替銅錢、金銀的「官方支付工具」。

特別是在邊塞、戰時或金屬貨幣短缺的時期,絲帛作為輕便、耐儲存、高價值的物資,甚至成為「外交硬通貨」。 《資治通鑑》記載唐朝對吐蕃「贈以帛萬疋」,作為安撫和貿易交換。到了宋元時期,絲綢在中亞、波斯乃至東羅馬帝國都廣泛流通,被視為「來自東方的貴族貨幣」。

這也是「絲路」的真正意義:絲,不只是貨物,更是路徑上的「結算單位」。它的價值被沿線各文明接受,就像今天USDT 或BTC 被不同國家用戶共同認可一樣。過去我們用綾羅綢緞穿越邊界,現在我們用數位貨幣橫跨國界。

這種交易結構聽起來很古老,其實和今天的虛擬貨幣交易有著驚人的相似。現實中,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奈及利亞等地,已經有大量貿易、移民匯款甚至零售支付開始使用USDT 或DAI 完成清算。你只要有個錢包地址,不需要銀行開戶,也不需要跑外管,幾分鐘內資金就能跨國到賬。

尤其是Telegram 生態崛起後,TON 鏈上USDT 發行量迅速突破10 億美元,鏈上支付從炒作逐漸轉向真實場景:發工資、做代購、請海外團隊、採購服務器——一整套灰白地帶的支付路徑,正變得像發微信紅包一樣簡單。

它其實非常像古代絲路「物物交換+ 通用貨幣」的邏輯:不是用你本國的那一套結算系統,而是大家共同信任的「第三種價值媒介」來完成交易。駝隊換成了錢包地址,銀錠換成了Token,信任的方式改變了,但信任本身的價值沒變。

Telegram 為什麼火?不是因為它能匿名聊天,而是因為它自然擁有跨境屬性、加密基礎與用戶粘性。在微信之外,Telegram 是為數不多的「全球社交軟體」,而TON 恰恰是它在區塊鏈世界中的延伸。

TON 是當前區塊鏈公鏈體系中,最接近「絲綢之路」形態的一種嘗試:它打通了通訊、帳戶、支付與交易的全鏈路,用戶可以在聊天框裡完成錢包轉帳、接收工資、進行微支付,甚至構建Bot 自動化交互邏輯。這套系統對非洲、東南亞、中亞的使用者而言,是跳過銀行和信用卡的現實路徑。

TON 並不是孤例,Sui、Solana、BNB Chain 也都在走類似的「支付化」之路。只是比起其他公鏈的「DeFi 化」,TON 更像是在復刻一個「交易+ 身分+ 帳本+ 通訊」的全端生態系統——它更貼近絲路那種全要素協同的形態。

合規賽局:從市舶到鏈上KYC

當然,每一次貿易自由化,背後都會迎來一次監管的回潮。

唐朝設立「市舶」,專職管理海外貿易。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市舶使專掌蕃貨」,意思是只要你帶著貨物從海上或邊疆進入中國,就得在特定口岸申報、繳稅、估值、換幣。而市嶼不僅是貿易監管機構,也是當時最重要的外匯管理部門。

往前追溯,漢朝的「關都尉」掌管河西走廊的出入關卡,負責對西域商旅的通行、關稅、身分進行監督;而宋朝則設置「榷場」管理特許貿易,並透過「交子務」監管紙幣流通。這些制度共同構成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真實存在的「合規框架」。

如果說各種區塊鏈生態想要承擔「數位絲路」的角色,那他們遲早要面對一個和唐朝市舶一樣的現實問題:怎麼在自由流通與國家監管之間,找到那個臨界點。

首先是監理的角色問題。絕大多數區塊鏈專案會說技術中立,但當它內嵌了錢包、上線了USDT、金融借貸、連結了全球數億用戶,它就天然具備了「金融機構」的屬性。它到底該不該被監管、誰來監管、依照什麼法域監管──這些問題都需要回答。

其次是審計與合規。鏈上資料的確切透明,但透明≠ 合規。你要做大額跨境清算,就得滿足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複雜要求,而這些往往意味著用戶身份穿透、資金路徑識別——這和Web3 用戶最重視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之間,天然存在著張力。

最後是稅的問題。在傳統貿易裡,你帶多少貨物、經過幾個驛站、換了幾次馬,都有人登記、估價、繳稅。而在鏈上,P2P 的交易路徑模糊,DeFi 的獲利來源複雜,國家該如何定義「應稅交易」?誰來負責稅基申報?這些都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簡單說,今天Web3 支付所面對的一切監管難題,古代絲路其實都經歷過一遍。只不過那時候的挑戰是地理和武力,而現在的挑戰是代碼和監管。

寫在敦煌之後:我們總是在尋找「穿越邊界」的方法

我離開敦煌那天,一路沿著G215 國道翻越祁連山,手機時常沒有訊號。山路盤旋,遠處是終年不化的雪嶺,腳下是風化千年的戈壁與古道。在那樣的地形裡,人顯得渺小,技術也顯得安靜,彷彿數位時代離這裡還有千年。

但正是在這樣的沉默中,我想起了一個簡單卻不變的命題:人類的文明,從來就是一場又一場穿越邊界的努力。

古人用駝隊和紙本通關文書,穿越的是地理與語言;今天我們用區塊鏈和智能合約,試圖跨越的是製度與信任。在絲路的廢墟上,我們不是第一次建立跨國結算系統,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只不過這次,我們用的是代碼、位址和鏈上共識。

技術會變,路線會改,但那條「要跨過去」的衝動,幾千年來從未熄滅。過去我們走的是實體絲路,現在我們嘗試建立的是數字絲路。無論是古驛站還是智慧合約,本質上都是一種相同的渴望──在秩序與混沌之間,我們總要為信任開闢一條可行之路。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

您也可能喜歡

男子因以加密貨幣資助ISIS被判30年徒刑

簡要說明 一名維吉尼亞州男子因透過電匯、社交媒體和加密貨幣為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IS)籌集資金,被判處超過30年聯邦監禁。聯邦調查局華盛頓外勤辦公室主導了此次調查。

The Block2025/05/09 18:56
男子因以加密貨幣資助ISIS被判30年徒刑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抨擊參議院阻撓穩定幣法案,稱其為美國領導地位的「錯失良機」

美國參議員週四投票決定暫停穩定幣監管法案的進展,原因是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涉足加密貨幣的緊張局勢加劇。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表示,美國的領導地位對於穩定幣和其他數字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繁榮至關重要,並抨擊參議院錯失良機。

The Block2025/05/09 18:56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抨擊參議院阻撓穩定幣法案,稱其為美國領導地位的「錯失良機」

參議院民主黨要求就特朗普的加密貨幣關係和幣安交易作出解釋

快速摘要 民主黨人對於幣安需要遵守和解協議的要求與特朗普涉足外國公司的結合表示擔憂 一些民主黨人越來越擔心特朗普與數字資產的關係,這反過來又使立法工作變得複雜

The Block2025/05/09 18:56
參議院民主黨要求就特朗普的加密貨幣關係和幣安交易作出解釋

副總裁范斯將在2025年比特幣大會於拉斯維加斯發表演講

簡要介紹 根據週五的公告,副總裁J.D. Vance預計將在即將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比特幣2025大會上發表演講。去年,唐納德·特朗普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BTC Inc.年度會議上發表了演講,當時他正在競選活動中。

The Block2025/05/09 18:56
副總裁范斯將在2025年比特幣大會於拉斯維加斯發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