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DeFi 動態:黑客季節會議小組探討鏈上金融的未來

DeFi 動態:黑客季節會議小組探討鏈上金融的未來

MpostMpost2025/08/01 02:55
作者:Mpost

簡單來說 坎城 Hack Seasons 大會上的一場高風險小組討論匯集了 DeFi 領導人就權力下放、基礎設施和金融體系的未來進行了罕見的坦誠辯論。

在坎城舉行的 Hack Seasons 大會上,一個小組以其罕見的嚴酷事實、技術清晰度和真正的分歧而脫穎而出。它匯集了來自 DeFi 範圍:從穩定幣、聚合器到底層鏈。這些並非理論討論。這些都是建造者在經營即時基礎設施,擁有數十億美元的總鎖定價值 (TVL) 和數萬名用戶。

發言者包括:

  • Francesco Andreoli — DevRel 總監 MetaMask ;
  • Ash V. Khatibi — 行銷主管 音 ;
  • Michael Morgen — 首席執行官 交換套件 ;
  • Lorena — 業務拓展主管兼核心貢獻者 列表DAO ;
  • Mike Silagadze — 首席執行官 以太坊.fi .

每個人都代表了關於去中心化金融未來的截然不同的論點——而這些論點之間的張力使得討論內容豐富,而且往往充滿激情。

從協議到產品: DeFi的下一層

Noyona 首先概述了 Nista DAO 的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其最近在 BNB 鏈上部署的去中心化穩定幣和借貸協議。 Nista DAO 管理超過 2 億美元的資產,並迅速拓展至無需許可的借貸領域,她強調, DeFi 基礎設施可用且直觀——即使對於不熟悉區塊鏈機制的人也是如此。

EtherFi 的 Mike 隨後提出了更廣闊的願景: DeFi 不只是一家更優秀的銀行,而是一個全端金融系統。 EtherFi 的雄心壯志遠不止於收益。他們將加密原生託管與簡潔直觀的用戶體驗相結合,這與整個小組討論中反覆出現的觀點相呼應:技術是存在的,只是需要精心組裝。

Sonic 的 Ash 帶來了熱議。他對 Layer 2 生態系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稱其具有掠奪性,與去中心化理念背道而馳,並且從根本上是為了盈利而構建的。 Sonic 將自己定位為以開發者為先的 Layer 1 區塊鏈,提供亞秒級最終確定性——從而實現先前只有中心化交易所才能實現的高頻交易和限價訂單簿。這提醒我們,即使在中心化交易所內部, Web3關於去中心化的含義以及誰應該控制其財務層,存在著一場爭論。

SwapKit 的代表 Michael Mogren 專注於簡化跨鏈流動性,尤其是圍繞原生比特幣。他的框架非常明確:大多數 DeFi 現今的產品如同“孤島”,每條鏈都需要各自的 SDK、智能合約標準和開發者工具。 SwapKit 堅信,率先有效消除這些差異的團隊不僅能吸引到下一百萬用戶,還能吸引到下一百萬開發者。

炒作週期和難題

小組討論迅速轉向熱點、現實和冷門話題。穩定幣再次成為焦點。像 USD1 這樣的新整合,以及 Robinhood 和 Kraken 對資產代幣化的推動,為該領域的開發者帶來了利好。但正如 Ash 提醒觀眾的那樣,許多此類整合充其量只是停留在表面——旨在展現 Web3相容,但不接受其原則。

中心化限價訂單簿 (CLOB) 備受關注,尤其因為它們能夠複製中心化交易所的流暢體驗。直到最近,由於延遲和最終確定性限制,這些設計在鏈上還無法實現。但像 Sonic 這樣的平台現在實現了 0.4 秒的最終確定性,開闢了通往真正去中心化交易體驗的道路,讓您在速度上感覺中心化,但不受控制。

基於代理 DeFi人工智慧驅動的智能合約也在討論之列。儘管自主執行策略和個人化投資組合代理的願景令人興奮,但發言者們一致認為,許多基礎工具仍未到位。在人工智慧能夠代表用戶採取行動之前,它需要強大、標準化且可互通的智慧合約原語——這項挑戰仍在持續進行中。

去中心化、L2 和規模倫理

討論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圍繞著 Layer 2 的作用。 Ash 的觀點明確:他認為 Layer 2 是一種道德妥協,為了可擴展性和利潤,去中心化被出賣了。 Francesco 則溫和地反駁道,他指出目前以太坊主網的低費用以及鏈上交易者的用戶體驗有所提升。其他人則保持謹慎,Michael 和 Mike 承認 Layer 2 通常會為了可用性而強制進行暫時的中心化,但隨著工具的改進,這種平衡可能會重新回歸。

在這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浮現出來。目標是在每一層都保持完全去中心化嗎?還是說,如果暫時保持中心化能讓我們更接近大規模採用,那麼是否更務實? DeFi 一直答應嗎?

對 SwapKit 來說,答案在於深思熟慮的抽象:建立工具,讓使用者或開發者無需關心他們正在使用哪條鏈。無論是 EVM、非 EVM,或是像比特幣這樣的基於 UTXO 的鏈,未來都需要感覺無形且統一,而不是支離破碎。

基礎設施和使用者體驗:路還很長

Francesco 又談了另一個主題:複雜性。他描述了管理數十個分散在不同應用程式、協議和區塊鏈上的智慧錢包的疲勞。聽眾紛紛點頭——這是一個共同的痛點。

此時,Noyona 介入了 Nista 的目標 DeFi 超級應用。他們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單一入口,讓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平台上鑄造、賺取、管理和部署所有資產。與 MetaMask 或幣安錢包等錢包的合作有助於實現無縫銜接的體驗,減少點擊次數和摩擦點。對 EtherFi 的 Mike 來說,這種融合正是 TradFi 使用者體驗的必要條件,同時又不放棄自主託管等核心加密原則。

這就是權衡:完全去中心化很少對使用者友善。但中心化系統並不能提供自由。解決方案在於抽象層-精心設計的介面,能夠抽象化複雜性,同時又不隱藏控制權。各個部分正在慢慢整合。

RWA、代幣化股票和機構橋樑

討論接近尾聲時,話題轉向了現實世界的資產。 Robinhood 股票代幣化公告,以及 OpenAI的迅速否認,引發了一些最尖銳的討論。我們是否正在目睹一波新的機構「實景角色扮演」浪潮——企業假裝上鍊,卻不擁抱其開放的基礎設施?

阿什心想。他模仿著 DeFi 被 TradFi 參與者視為背叛 Web3 理想。其他人則更樂觀。邁克爾·莫格倫描述了他的開發人員進行的一項測試——透過Jupiter將比特幣兌換成特斯拉股票。這項將原生資產與現實世界股票交叉的體驗,讓我們得以一窺系統真正整合後所能實現的可能性。

Noyona 詳細闡述了這一機會:從代幣化國債到公司債券,風險加權資產 (RWA) 為傳統資本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入口。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為傳統資本帶來收益——真實的、受監管的、鏈下收益。 DeFi 協議仍在努力尋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一切都去哪了?

小組討論結束時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我們準備好迎接十億用戶了嗎?

大家的共識不是“是”,而是“我們可以”。基礎設施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建造模組已經存在。缺少的是完善。新一代 DeFi 不會被贏得 whitepaper最終,用戶體驗將決定勝負。開發者不需要更多鏈——他們需要可組合的工具。用戶不需要更多代幣——他們需要關注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這個領域需要記住它存在的意義。正如 Ash 所說,去中心化並非行銷噱頭,而是一種價值體系。雖然金融本質上是憤世嫉俗的,但我們用它建構的工具卻不必如此。

DeFi 它沒有死,也沒有完蛋,它只是在成熟。

觀看完整的討論,親自聆聽所有內容——原始的、未經過濾的、直接來自構建互聯網下一個金融層的人們的觀點。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