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Project Crypto 發令槍響,加密超級應用時代來臨

Project Crypto 發令槍響,加密超級應用時代來臨

ChaincatcherChaincatcher2025/08/01 15:55
作者:深潮TechFlow

從競選承諾到監管行動,從“執法即監管”到“擁抱鏈上金融”——這個轉變僅用了 6 個月。當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決定全面轉向時,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或都將被重寫。

作者:David, 深潮 TechFlow

7 月 31 日,美國 SEC 新主席 Paul Atkins 發表了名為 《美國在數字金融革命中的領導力》的演講,宣布了一項名為"Project Crypto"的全新計劃。

這個消息雖然還沒有登上主流媒體頭條,但它可能成為 2025 年對加密行業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

今年 1 月,特朗普重返白宮時曾豪言要讓美國成為"世界加密貨幣之都"。當時很多人將這視為競選語言,整個行業都在觀望特朗普的承諾到底是不是空頭支票。

昨天,答案揭曉了。

這個 Project Crypto,目前看正是特朗普加密友好政策的第一個重要落地。 Project Crypto 發令槍響,加密超級應用時代來臨 image 0

目前社媒上關於該計劃的逐條解讀有很多,在此不做贅述;但筆者認為其中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允許金融機構創建"超級應用",在一個平台上同時提供傳統股票交易、加密貨幣、 DeFi 服務等所有金融服務

如果摩根大通的 APP 既能買股票,又能交易比特幣,還能參與 DeFi 挖礦,這將意味著什麼?

從競選承諾到監管行動,從"執法即監管"到"擁抱鏈上金融"------這個轉變僅用了 6 個月。當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決定全面轉向時,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或都將被重寫。

超級應用的多合一

Atkins 演講裡的這個超級應用概念,很容易讓你先想到微信。聊天、支付、投資理財、購買保險,甚至申請貸款------一個 APP 解決所有需求。

這種在國內司空見慣的體驗,在標榜自由市場的美國卻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監管壁壘。

在美國,做支付需要支付牌照,做證券需要券商牌照,做貸款需要銀行牌照,每個州還有不同要求。

Project Crypto 第一次打破了這個僵局。

按照新規,一個持有經紀商執照的平台可以同時提供傳統股票交易、加密貨幣買賣、DeFi 借貸服務、NFT 交易市場、穩定幣支付功能------所有這些,只需要一個統一的牌照框架。 Project Crypto 發令槍響,加密超級應用時代來臨 image 1

在加密行業,這個統一框架的額外好處在於貼合了眾多產品的可組合型。

你可以用股票收益自動購買比特幣,用 NFT 作為抵押品借出穩定幣,再將穩定幣投入 DeFi 獲取收益…所有操作在一個界面完成,資產在鏈上自由流轉。

當用戶可以在一個平台上自由穿梭時,Web3 超級金融平台就顯得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而 SEC 的這一決定,等於是發出了軍備競賽的發令槍。

三類玩家,命運分化

Project Crypto 的發令槍響起,賽道上的選手們境遇卻大不相同。

現有加密巨頭,必須從躺贏轉換為應戰模式。

Coinbase 的 CEO Brian Armstrong 可能正在經歷複雜的心情。一方面,不用再擔心SEC的訴訟是巨大解脫;另一方面,獨占鰲頭的日子可能要結束了。

過去幾年,在 Gensler 的高壓監管下,Coinbase 反而因為合規優勢成為美國用戶的默認選擇。

現在大門敞開,這種"監管護城河"正在消失。更要命的是,Coinbase 需要快速轉型------從一個單純的交易所變成全能金融平台。這意味著要開發股票交易(與Robinhood 競爭)、銀行服務(與傳統銀行競爭)、DeFi 集成(與去中心化協議競爭)。每個領域都有強大的既有玩家。

Kraken 和 Gemini 面臨類似挑戰,但處境更嚴峻。

它們既沒有 Coinbase 的規模優勢,也缺乏快速擴張所需的資源。最可能的結局?要麼被收購,要麼專注細分市場。

如果說加密原生企業是在防守,傳統金融巨頭則準備發起總攻。

摩根大通早已不是加密貨幣的懷疑者。他們的 JPM Coin 每天處理數十億美元交易,Onyx 區塊鏈平台也運行多年。現在,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推出面向散戶的加密服務。

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每一家都在摩拳擦掌。它們擁有加密企業夢寐以求的東西:龐大的用戶基礎、深厚的資金實力、成熟的風控體系、最重要的是------用戶的信任。

當美國奶奶也想用退休金買點比特幣時,她更信任用了 30 年的銀行 APP,還是從沒聽過的加密交易所?

但巨象轉身並不容易。銀行的官僚體系、陳舊的技術架構、保守的企業文化,都可能成為致命弱點。政策於它們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

除此之外,Uniswap、Aave、Compound 等,這些 DeFi 協議的處境最微妙。

Project Crypto 明確保護"純代碼發布者",理論上利好 DeFi。

但當 Coinbase 可以直接集成 Uniswap 的功能,當摩根大通推出自己的鏈上借貸產品,去中心化協議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一種可能是"協議層"與"應用層"的分離更加明確。Uniswap 繼續作為底層流動性協議,而各種"超級應用"在上層提供用戶界面和增值服務。這類似於互聯網的 TCP/IP 協議------重要但不可見,甘當綠葉。

另一種可能更激進:部分 DeFi 協議可能選擇"中心化"。成立公司、申請牌照、接受監管,換取更大的市場准入。

Aave 已經在探索機構版本,Uniswap Labs 本身就是公司。去中心化的理想很美好,但當競爭對手可以合法觸達億萬用戶時,理想或許只是一種口號。

最終,DeFi 可能分化為兩個陣營:堅持去中心化理想的"協議原教旨主義者",和擁抱監管尋求增長的"實用主義者"。兩者都有生存空間,但服務的用戶群體將截然不同。

三類玩家,三種命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舒適區已經不復存在。

新政之下,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定義自己在新生態中的位置。

四個維度,群雄競爭

當所有人都湧向同一個賽道,決定勝負的是什麼?

首先當然是牌照。

過去,合規是燒錢的無底洞。現在,它可能成為最重要的護城河。

Project Crypto 看似降低了門檻,實則提高了標準。"超級應用"牌照意味著你需要同時滿足證券、銀行、支付、加密等多領域的監管要求。這不是小公司玩得起的遊戲。

牌照的真正價值在於網絡效應。當用戶可以在一個平台完成所有金融需求時,轉換成本急劇上升。這就像當年的銀行牌照------看似人人都能申請,最後只有少數玩家真正建立了帝國。

其次,是技術架構。

鏈上金融的用戶體驗標準是:Web2 的流暢 + Web3 的主權。這是個極高的技術門檻。

傳統金融機構需要從零構建加密基礎設施,而加密公司則要達到銀行級的穩定性。

更複雜的是跨鏈互操作------當用戶想把以太坊上的資產轉到 Solana 參與 DeFi,你的系統能否在 3 秒內安全完成?當市場劇烈波動,你的風控系統能否毫秒級響應?

技術債務可能成為致命傷。

Coinbase 花了 10 年打造的系統是為單一功能優化的,要改造成全能平台並非易事。而銀行的遺留系統更是噩夢------有些核心系統還在用 COBOL 語言,怎麼和區塊鏈對接呢?

再次,是老生常談的流動性

在金融世界,流動性就是一切。超級應用時代,這個真理被放大了數倍。

用戶期待的是:任何資產、任何時間、任何規模的交易都能即時完成。這需要接入所有主要交易場所、聚合全球流動性、提供最優價格。更重要的是資本效率------同一筆資金如何在股票、加密、DeFi 之間高效流轉?

最後是用戶體驗。

這可能是最被低估的競爭維度。當功能趨同、費用接近時,體驗決定一切。

難點在於服務對象的巨大差異。你需要讓加密老手滿意(他們要自主托管、查看鏈上數據),也要讓傳統用戶安心(他們連助記詞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個 APP,兩種語言,這就考驗產品經理們的端水能力了。

總體上,Project Crypto 給從業者們出了個題,牌照決定你能做什麼,技術決定你能做多好,流動性決定你能做多大,體驗決定你能走多遠。 在這個多維競爭的棋局上,每一步都可能改變整個戰局。

潛在輸贏

在 Project Crypto 新政下,我知道你很想知道到底哪些企業和資產贏面更大。

但預測未來是危險的遊戲,一切都沒有定論,目前只能看到一些端倪。加密超級應用時代的贏家不會只有一種面孔。相反,我們可能看到三種截然不同但同樣成功的模式。

第一種,是"聯盟軍"模式。

最聰明的玩家已經意識到,單打獨鬥不如強強聯合。

以 Fidelity 為例,這家管理著 11 萬億美元資產的巨頭早在 2018 年就成立了數字資產部門,但在零售加密交易上始終不溫不火。

如果 Fidelity 與一家技術領先的加密公司(比如 Fireblocks)深度整合,結果會怎樣?Fidelity 的 2 億客戶獲得無縫的加密體驗,而合作方獲得傳統金融最稀缺的資源------信任和用戶。結果不一定是這兩家公司聯姻,但這種"1+1>2"的組合將在未來大量出現。

第二種,是"軍火商"模式。

當淘金熱來臨時,最穩定的生意肯定是賣鏟子。

在超級應用時代,"鏟子"就是那些關鍵的基礎設施。以 Chainalysis 為例,無論誰贏得超級應用戰爭,都需要它的合規工具。這些公司的美妙之處在於,客戶越多元,地位越穩固。它們不需要選邊站,因為每一方都需要它們。

第三種是"專精"模式。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瑞士軍刀,如果有一個專門服務 DAO 的金融平台,或者一個專注於NFT金融化的垂直應用。當巨頭們忙於搭建大而全的平台時,這些專精玩家或許可以在細分市場裡吃到長尾價值。

贏家的方式不外乎上面幾種,但關於輸家,我想無外乎那種不上不下的機構和投機者。

以美國一些區域性銀行為例,它們既沒有摩根大通的資源進行大規模技術投入,也沒有小型金融科技公司的靈活性。當客戶可以在大銀行獲得全套加密服務時,這些中等機構生存空間將被急劇壓縮。

而關於投機者,過去幾年,許多項目通過複雜的法律結構規避監管------在開曼註冊、通過 DAO 運作、聲稱"充分去中心化"。

Project Crypto 的明確規則意味著這些灰色地帶將不復存在。要麼真正去中心化(接受流動性和用戶體驗的限制),要麼完全合規(接受監管成本),騎牆派將無處容身。

從商業競爭角度看,時間窗口正在快速關閉。

先發優勢在贏家通吃的平台經濟中可能是決定性的。誰能在未來數個月內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誰就可能成為下一個加密金融巨頭。

iPhone 時刻?

2007 年,喬布斯展示第一代 iPhone 時,諾基亞的高管們嗤之以鼻------沒有鍵盤的手機怎麼可能成功?18 個月後,整個手機行業的遊戲規則被徹底改寫。

Project Crypto 可能就是加密金融的"iPhone發布會"。

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它第一次讓主流金融機構看到了可能性:原來金融服務可以這樣提供,原來傳統資產和加密資產可以這樣融合,原來合規與創新可以這樣平衡。

不過請記住,iPhone 真正改變世界不是在 2007 年,而是在 App Store 出現之後。Project Crypto 只是開始,真正的革命將在生態系統形成後爆發。

當數百萬開發者開始在新平台上創新,當數十億用戶習慣了鏈上金融,那時才是好日子。

現在就下定論,一切為時尚早。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