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App
交易「智」變
Space回顧 | 內容幣:炒作、希望,還是創作者經濟第二春?

Space回顧 | 內容幣:炒作、希望,還是創作者經濟第二春?

BlockBeatsBlockBeats2025/08/05 04:58
作者:BlockBeats

內容代幣可以跨語境地組合和重複使用,這與Meme幣作為情緒或文化共識的快照不同。內容代幣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在某個時間節點承載了真實的關注、情緒或共識。

前情提要:近期,Base 創辦人 Jesse 和 Solana 創辦人 Toly 就「內容代幣是否有價值」展開激烈辯論。 Zora 平台將用戶發布的每條社交內容鑄造成代幣,並在 Base 鏈上自由交易,這一模式引發廣泛討論。核心爭議點是 Jesse 認為內容代幣代表不同內容價值,有其內在邏輯;而 Toly 質疑缺乏價值驗證機制(如廣告分成等明確權益);隨後 Jesse 承認目前仍是價值博弈過程,旨在回饋創作者此外,推動這場討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Zora 平台代幣近期出現了顯著的上漲。所以問題來了:內容幣到底有沒有「基本面」?這種基本面是基於創作者的內容價值,還是基於 Base 等公鏈生態本身的繁榮?內容經濟會不會因此迎來「第二春」?


7 月 31 日晚,BlockBeats 被邀請到 Trends 創辦人 Mable、Tako Protocol 創辦人 Edison、BODL Ventures 合夥人 Liu Feng、加密與 AI 研究員 WANG Chao,以及 NAVI Protocol 合夥人 Liu Feng、加密與 AI 研究員 WANG Chao,以及 NAVI Protocol 公司希望春天創作者? 》為主題,共同探討了內容幣與創作者經濟的發展與趨勢。


Space回顧 | 內容幣:炒作、希望,還是創作者經濟第二春? image 0


BlockBeats:歡迎大家參與今天的 Space,也感謝各位嘉賓的到來。今天我們的話題聚焦在「內容代幣」這一近期在 Crypto 圈內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議題。首先先請大家先用一兩句話簡單表明下自己在這場「內容幣」論點中的立場。


Mable:關於內容代幣化的討論確實具有複雜性。從整體來看,我認同 Jesse 提出的"內容可代幣化"這一基本方向,但需要明確的是,並非所有內容都適合進行代幣化轉換。事實上,當一條內容被鑄造成代幣後若缺乏市場交易行為,這本身就表示其不具備市場認可的價值。 Toly 提出的「digital slop」(數位垃圾)概念頗具洞察力 - 這提醒我們並非所有上鍊資訊都具備交易價值或需要被定價。然而,Jesse 關於「未來每日可能出現數百萬個代表不同訊息的內容代幣」的願景,我認為確實代表著一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Edison:我認同 Mable 的觀點。 Jesse 的核心觀點是每一個內容都有其價值。但正如 Toly 所諷刺的,如果這只是一場賭博遊戲,那就坦誠面對,而不是披著「賦能內容創作者」的外衣進行金融炒作。


Liu Feng:我認為目前這些內容代幣,本質上還是垃圾。


WANG Chao:作為一個新近接觸該領域的觀察者,前兩天剛緊急補了一些背景。目前我還沒完全看清他們在炒作什麼,但就我目前的理解來看,我並不認同 Jesse 的立場。我覺得這些嘗試是用一種高度金融化、結構化的方式去解析和包裝社會行為或內容表達,這種做法嚴重低估了金融槓桿引入之後對整個生態的反噬效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成熟或有效的解決方案。


Carl:我不會站在任何一方。從客觀角度來看,這場爭論的關鍵觸發點在於 DelComplex 分析師 Sterling 的觀點,他指出當前 Pump.fun 平台上約 80% 的內容代幣最終要么失去流動性,要么價值歸零。這其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就是 Zora 本質上是「老瓶裝新酒,商業模式本質上並未突破既有範式。這句話我非常認同。雖然 Jesse 提出的"所有創作內容都具有價值"這一命題本身值得肯定,但若具體分析 Zora 與 Pump.funora 與 Pump.funora兩個平台的資產屬性,從本質特徵來看確實難以區分。這些不同類型的機制? (如雙代幣模型、預測市場、一帖一代幣的聯合曲線)


Edison:從投資角度來看,這幾類產品本質上確實大同小異,都是將內容或社交行為進行「交易化」或「金融娛樂化」的嘗試。如果我們回顧 Friend.tech 的發展歷程,它最初試圖實現的是社交關係的「證券化」,這個目標本身俱有一定嚴肅性,但即便如此,大多數項目最終仍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


Zora 的運作機制是將用戶發布的內容自動代幣化,但問題在於它的開放性不足。雖然披著去中心化的外衣,骨子裡卻更像一個 Web2 應用簡單嫁接代幣系統。它要求用戶完全遷移到一個新平台上,就像要人們接受另一個 Instagram,這樣的用戶遷移成本實在太高了。除了代幣這個外殼,它並沒有建構出更深層的價值體系。


相較之下,Trends.Fun 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它從現有社交平台(目前主要聚焦 Twitter)中篩選優質內容,透過代幣化機制激勵用戶去發現、挖掘和推薦潛在優質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代幣實際上承擔了雙重角色:既是資訊過濾器,也是價值捕獲工具。


整體而言,這些平台都帶有明顯的投機屬性,本質上都是 PVP 賽局結構。但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重點:Zora 強調內容原生性,Friend.tech 著重社交關係重構,Pump.fun 追求情緒引爆,而 Trends.Fun 則專注於內容髮現與二次包裝。這種差異化嘗試雖然方向各異,但都還在探索內容價值變現的新可能。


Mable:你剛才提到 Zora 不夠開放,可以具體解釋一下「不夠開放」是什麼意思嗎?


Edison:所謂不夠開放,是從 Web3 的核心精神-「可組合性」來說的。 Web3 一直倡導的是每個協議或應用只專注於做一件事,彼此間可以靈活組合。然而像 Zora,包括我們之前討論過的 Farcaster,它們都試圖建立一個封閉的應用生態:從註冊帳戶、撰寫內容,到最後內容代幣化,全部流程都必須在同一個 App 內完成。


這套閉環架構更像 Web2 的邏輯-它要求使用者進入一個新平台,從零開始操作,這對內容創作者或使用者來說,是極高的門檻。而代價則是顯而易見的:Zora 平台上的內容量遠遠無法與 Twitter 或其他開放社群平台相比,內容品質也受到限制,無法承載更廣泛、更優質的內容生態。如果它開放資料介面、支援跨平台內容接入,就有可能像今天的 Facebook、Twitter、TikTok 一樣,形成多生態連動。


Liu Feng:我理解你說的不開放是因為 Zora 要求內容必須由其平台產生、在其鏈上記錄。但現實是,現在 99.99% 的內容其實都不在鏈上。


Edison:是的,它不僅要求資料上鍊,更要求使用者使用其完整的帳戶系統,在自己的 App 上完成所有操作。這顯然是一種中心化、Web2 式的邏輯。


Liu Feng:但從另一個角度看,Zora 這種做法也確保了內容的「原生性」-內容是在平台體系內產生的,才真正能夠「承載」這個所謂的內容代幣。如果只是將 Web2 的內容外鏈貼過來,並不具備原始的所有權關係,內容和代幣其實是割裂的。


Edison:但問題在於,內容本身是可以複製的。從來就沒有哪一條內容是真正「被擁有」的。你發一條內容,它隨時可以在別的平台被鏡像或引用。


Liu Feng:不過如果是像 Mirror 這樣的架構,它就確實會將內容上鍊,並賦予原始作者所有權。而 Mable 所做的 Trends 其實也有類似處理。


Mable:Trends 的內容,例如 Peter Schiff 或 Elon Musk 刪除的推文,我們會在 Meta Pixel 上進行儲存。不是簡單地保存一個外鏈,而是把推文本體存檔下來。 Trends 創建的是這些內容的鏡像版本,確保即便原始平台刪除了,鏈上仍可被存取。


你們剛剛提到「開放性」,我理解 Edison 的意思在於:「內容的創作、傳播和代幣化,這三件事其實可以徹底解耦。」它們不需要在同一個平台完成。例如,內容可以誕生於 Twitter,傳播透過 Twitter 的社交圖譜完成,而代幣化則落地在 Trends 上,由 Trends 歸檔並上鍊。這種解耦式結構,反而更符合 Web3 的「可組合性」邏輯,也能最大化各自生態在價值捕捉上的效率。


Edison:是的,這就是當年 DeFi 世界組合式架構的典型思路。


BlockBeats:也就是說,內容代幣平台其實不需要過度在意「內容是否原生」,而是應該更關注如何設計機制,去識別和捕捉值得資產化的內容?甚至說,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內容之間建立 PVP 的賽局結構。


Edison:沒錯,核心的問題是:你如何找到「值得被資產化」的優質內容。這遠比內容最初發佈在哪個平台更重要。


BlockBeats:從「推文 NFT」到 Mirror 再到 Friend.tech 再和現在的內容代幣,「把內容變成藏品」這件事好像一直沒有成功過,大家覺得是產品邏輯的問題嗎?如何才能找到適合代幣化的優質的內容?


WANG Chao:我對 Edison 說的「如何找到好的內容是最關鍵的」非常認同。過去我其實對「內容代幣」這個概念沒興趣。原因在於,我一直沒能搞清楚,把內容金融化到底意味著什麼?它真的創造了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只是為了製造一次炒作潮,短期價格拉高,那確實有些產品做到了。但如果我們以更理想化、更非投機的視角去看,我始終沒有弄清楚這些項目的真正價值。我的疑問是:什麼樣的資產才值得金融化?金融化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這也引申出另一個思考點:當我們在討論「內容代幣」時,我們到底在交易什麼?是內容本身?注意力?還是其他?這個機制的設計到底激勵了哪些行為?最終它帶來了怎樣的後果?這些問題都是每個平台都需要認真思考的。我個人認為,如果這種金融化機制,最終能夠篩選出優質內容,並且讓它們被傳播。那確實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真的能達到這個目標嗎?我仍持懷疑態度。


Carl:我覺得我們需要認識「好的內容」也是有時效性的。例如,一個人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發了一條關於市場判斷的推文,後來被驗證是正確的,這可以說是長期有價值的內容。但有些像 Meme 圖、表情包,也能短暫爆火,它們也稱得上是「好內容」,只是具有時效性。因此,我們在談論「內容資產化」時,也必須認識到:有些內容是可持續的(long-lasting),而有些只是曇花一現。


現在市面上把這些內容變成 Token 的做法,其實本質還是 PVP。你發一個 Meme,然後發幣,其他人接盤,價格炒一輪,最後大部分代幣歸零。這與我之前引用的 Sterling 的觀點一致,這些平台大多只是「老瓶裝新酒」,看起來有新概念,但骨子裡還是舊式的投機遊戲。


Liu Feng:我想提出一個比較基礎但本質的問題。剛才超哥提到「我們其實可以不用刻意去定義內容幣」,我基本上同意,但有個點我覺得值得進一步探討:Pump.fun 上那些熱炒的 Meme 幣,它們算是「內容幣」嗎?這是我想請教各位的一點: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重新界定「內容幣」的界線?


BlockBeats:這正好是我們今天的第三個話題。似乎有這樣一股趨勢,創作者經濟平台在 Meme 化,Meme 發射平台在創作者經濟化。所以今天的內容幣是否和 Meme 一樣,由炒作和注意力驅動?內容幣與 Meme 幣的邊界在哪裡?


Liu Feng:我覺得這幾個問題都特別好。我想先從「Meme 幣與內容幣的界線到底在哪裡?」這個話題談起。狹義上我們大致知道什麼是「內容幣」,但以 Pump.fun 為例,大家給它附加了很多敘事。有人認為它是直播平台,也有人稱它是一個熱門內容創作平台、甚至是一個新聞平台。


那麼問題來了:在 Pump.fun 上所產生的內容代幣,它們到底算不算「內容幣」?平台激勵用戶創作內容,這本質上是內容幣的功能;但如果這些內容最終變成的只是炒作的 Meme 幣,那它還算內容幣嗎?這是我想理清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是:如果內容代幣的激勵機制只基於注意力,它是否是永續的?


Mable:我從前面的問題開始回應。 WANG Chao 老師剛剛問了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樣的東西是有價值的?」其實我們今天討論「價值」這個概念,和 2018、2019 年的理解已經完全不同。那時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代幣應該是可以長期持有的,要嘛成功,要嘛歸零。


但代幣的本質,其實是個資料容器。它可以承載很多內容,也可以是極度輕量的。 Carl 剛才說的一點我很認同: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時效性的。如果說 99% 的內容注定會消亡,那為什麼我們要預期 99% 的代幣不會歸零呢?


所以內容幣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在某個時間節點承載了真實的關注、情緒或共識。一個在當下都沒有價值的內容,被鑄造成代幣,也不會吸引任何買家,即使是 Elon Musk 發的。


有人認為人本身在幫內容定價,沒錯。但這也是許多內容平台的前端問題。如果一切都靠名人去驅動,那麼只有極少數人的內容才能獲得關注。但在 Trends 上我們發現,並非只有「大 V」的內容才被高頻交易,有些小帳號的內容也能因為特定語境而被廣泛傳播,這與創作者本身的身份關係不大,更多是跟內容本身在「特定場景下的注意力集中」有關。


所以我很喜歡一句話:「Not all content are of equal value」(並非所有內容都有等價的價值)。有些內容就是很差勁,自然不會被購買,自然會被市場淘汰。我相信市場機制可以篩選出真正有共識的內容代幣,這種共識不一定是「高尚」或「正確」,但它是真實的,因為只有真實共識才會帶來資金。


關於 Liu Feng 老師提出的“Meme 幣和內容幣的區別”,我有一些個人的理解(不代表 Trends 的官方立場):Pump.fun 在嘗試將直播切片等內容變成可以交易的資產,這個方向沒有錯。但目前它的產品設計,還是更傾向於「交易大於內容」,其核心是炒作,而非建立社交網路。


如果我們追溯到最初的 Pump.fun,它的資料容器中承載的是抽象概念與網路文化。它是沒有任何背景的,就是依賴社區共識的傳播。相較之下,在 Trends 上,先前 Meow 的一篇名為「Social Monies」的文章,在不同社交圖譜和語境下多次走紅,被不斷重新發現與傳播,它的代幣價值也因此多次被重新定價。這說明內容代幣可以隨著環境而變化,而重新啟動。


這就體現出一個關鍵區別:內容代幣可以「跨語境組合和復用」,而 Meme 更像是「抽象情緒的快照」。當然你也可以認為 Meme 的統一性有助於流動性集中,但如果我們從「內容代幣」這個方向出發,它更強調的是內容在不同時空下的表達與價值捕捉能力。這是我認為它與 Meme 幣最大的區別。


BlockBeats:剛剛提到「內容代幣的可組合性」,這裡具體是指什麼?不同的內容幣之間要如何組合呢?


Mable:我隨便舉個例子(這並非某個產品的計劃,只是我個人的設想):比如你想做一個與 Vitalik 有關的代幣,你當然可以選擇直接通證化,但另外一種做法是:你可以篩選出他歷史上被交易、一些市場價值,一定頻繁的內容打包「它們」。這個籃子代表了 Vitalik 曾經發表過、並被市場驗證有價值的內容集合。這不一定能代表 Vitalik 的「畢生價值」,但它確實代表了一部分被「保留下來」的市場共識。因此,交易這樣一個合成內容代幣,可能直接去交易 Vitalik 證券化代幣更有價值。


Carl:聽起來有點像是把 Vitalik 的所有代表性內容幣打包成一個 ETF 或內容指數(Index Token)?


Mable:可以這麼理解。但也要明確一點,如果你真的把他所有內容都代幣化,一定有不少是歸零的。我不認為他發的每一條內容都會長期被交易、被賦值,肯定只有一部分能「留下來」。而這些被市場篩選並留存下來的,才是真正具有相對長期價值的內容。這種價值本身就是相對的,只是相較於其他更「短命」的內容而言更有持久性。


BlockBeats:所以簡單來說,內容幣往往是具象的、指向具體內容(如某條推文、某段影片);而 Meme 幣更抽象,承載的是一種情緒或文化共識,可以這樣理解嗎?


Mable:是的,至少早期的 Meme 確實是這種形態。


Edison:我在之前和 Liu Feng 老師、Jack 做播客時,突然「頓悟」了內容代幣的邏輯。我對 Web3 的定義其實很簡單:Web3 的理想狀態,是「發一條內容,就像發朋友圈一樣簡單」,但這個內容在發出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可交易的資產。


如果我們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性能夠好、成本夠低,那麼理論上,每一條內容的發布,不僅是資訊的產生,同時也是資產的生成。在傳統的社群媒體上,發佈內容只是產生一條數據,幾乎無法被有效定價和交易。而在 Web3 中,我們的內容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甚至是零點零幾分錢)來完成資產化,從而具備流動性和市場定價能力。


BlockBeats:所以你的邏輯是:透過讓每一條內容都「資產化」,就能在海量內容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那一部分內容,對嗎?


Edison:對的。你也不需要在意朋友圈裡的內容對不對,他發的內容只要在某個時間點被廣泛認同,就自然會體現出價格。這種資產化機製本身就是一個過濾器,幫助我們發現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BlockBeats:這個視角挺有意思的。我們過去衡量「好內容」,可能是看它的流量表現、長期引用價值。但如果我們用資產的方式去衡量內容,就等於多了一個「價格發現」的維度,甚至是全新的內容發現機制?


Edison:沒錯,這也是我之所以關注 Trends.fun 的原因,它讓我真正看到了「內容資產化」背後的可能性與未來空間。


WANG Chao:我覺得現在其實挺融合的。現在這個領域其實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Meme 幣和內容幣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你看像 Pump.fun 上的那些 Meme 幣,它們特別誠實,直截了當地承認自己就是個被關注的符號,所以這些代幣 100% 完全靠炒作和注意力在運轉。這種純粹反而成了它們的特點。


而另一邊,像 ZORA、Friend.Tech 這樣的內容平台,它們確實在嘗試往代幣裡注入更多東西。例如 Friend.Tech,你仔細分析的話,它確實建構了一套價值體系,但這個體係不太穩定,價值也很難準確衡量。 ZORA 現在給創作者和開發者發代幣獎勵,這個方向是對的,但說實話這些附加價值的吸引力還是不太夠,本質上還是帶著很強的 Meme 屬性。


有趣的是,現在兩邊都在向對方學習。 Meme 幣這邊,Pump.fun 開始說自己是創作平台,想給自己找點更實在的敘事;內容平台那邊呢,又特別眼饞 Meme 的傳播力和市場熱度。這種雙向的借鏡與融合,正在催生一些新的玩法。我覺得這個趨勢特別值得觀察,因為它反映了市場在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要保持 Meme 那種病毒式的傳播力,又想建立更永續的價值支撐。


Liu Feng:我在思考內容價值的本質。目前看來無論是 Pump.fun 這樣的平台(它並不真正關注內容本身),還是現在流行的「內容代幣」概念,本質上都是在透過內容創作的形式來驅動流量和激勵機制。


而現在所謂另外一撥人講的所謂內容代幣,也是希望在不斷的這個創造內容的過程中,透過內容把流量帶動起來,透過剛才講的這種交易,所謂的這種臨界點,或者短期的共識,好像也都是目前能看到的,都是因為流量。所以大家最後還是在貨幣化流量和注意力這個事情,好像目前來看這是唯一的這個價值的,這種價值的矛盾


這兩種模式的核心邏輯其實是一致的:都是試圖在內容創作過程中,透過流量聚集來形成短期共識。目前觀察到的現像是,只有獲得足夠流量,才能產生這種市場共識。因此,最終的商業邏輯似乎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對流量的貨幣化運作和對使用者註意力的變現。從現狀來看,這似乎成為了當前內容價值實現的唯一路徑,也反映出了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內在矛盾。


Mable:這件事特別有趣。我發現有些內容在 Twitter 上閱讀量很低,但在私人圈子裡交易卻很活躍。這讓我意識到,現在的共識變現方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過去我們很難直接用一個「容器」把所有的公域和私域的流量都變現,或者說透過這個「容器」在各個領域進行變現。


以前我們變現流量的方式很割裂:公域靠瀏覽量,私域靠訂閱。但現在透過內容代幣這個"容器",第一次實現了把不同管道的共識凝結在同一個標的物上。想像一下,當你發行一個內容代幣時:如果市場認可這個內容的流量價值,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理解這種關聯性,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接受這個邏輯,這個代幣就能在公私域自由流動。


這就創造了一個新可能:代幣就像一條線,能把散落在各個渠道的共識價值都串起來。雖然現在很多人還無法理解「高點讚=高金融價值」這個等式,但當部分先行者開始接受這個邏輯時,代幣的 CA(合約地址)本身就成為了最好的傳播載體。


這個機制最妙的地方在於:它不再受限於單一平台的流量規則,而是讓價值可以在任何地方被發現、認可和交易。雖然這個轉變還很小,但確實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價值凝結方式。


Liu Feng:
類似所謂長尾的這種資產的價值發現過程。


Edison:這裡其實觸及了 Web2 和 Web3 的一種本質的差異。在 Web2 時代,流量就是終點,平台追求的是純粹的注意力經濟。但 Web3 往前邁了關鍵一步——流量只是起點,真正的終點是形成價值共識。


舉個例子就很明顯:有些 Web2 項目號稱有數千名用戶,但如果這些流量不能轉化為持久的價值認同(比如沒人願意付費或持有),最終價值還是會歸零。反過來看,像某些 NFT 項目,可能初始用戶基數不大,但持有者都堅信其價值,這種強烈的共識反而能支撐起持久的價格。


所以 Web3 的創新在於:它建立了一個從流量到共識的價值轉換機制。流量只是播種,共識才是收穫。而財富的創造,本質上就是共識凝聚的過程。這解釋了為什麼在加密世界,一個小社區的真愛粉,可能比百萬級的泛流量更有價值。


Liu Feng:基於這個能不能分析一下比如說剛才 Mable 講到的情況,所謂私域內容的這種代幣,交易者他的心態是什麼?


Mable:我剛剛的意思是一個東西在公域,有一些「車頭」自己有很大的買盤,但是它並沒有什麼社交媒體的傳播性的。但是他可以把這個內容代幣,或者說別他發現的這個內容代幣丟到他自己的私域群組。


Liu Feng:明白了,那其實你講的就是說這種其實還是車頭的流量的變現。


Mable:是,看你怎麼定義,就是他的私域影響力。


BlockBeats:Base 和 Zora 確實在某些方面做對了方向。目前市場仍高度關注流量價值,儘管內容代幣本質上更專注於聚合私域價值。內容代幣的核心在於: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小型但高度認可該內容的社群,這些核心支持者構成了最初的購買力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注意力經濟和流量效應仍然是當前市場的重要驅動力。


Mable 老師關於 Base 和 Zora 的資料分析也印證了這一點。數據顯示,光是內容代幣就能推動相當可觀的交易量。相較之下,Solana 生態在代幣發行機制上存在一些挑戰,例如高昂的租用費用和 Metaplex 等基礎設施的收費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Mable 老師會如此重視流量(traffic)這個關鍵指標。


Mable:需要明確區分資產發行數量和實際流量這兩個概念。在當前環境下,特別是 Twitter 平台上充斥著大量 AI 生成內容和自動化回應的情況下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嘴擼」),很難準確衡量真實的流量和影響力。即便進行推廣宣傳,也很難判斷實際效果,這種表面的繁榮往往帶有虛假成分。


核心觀點在於:大規模資產發行確實能夠創造更多參與機會,這是實現大規模採用(mass adoption)的基礎條件。以 Solana 為例,假設每日發行 5 萬個代幣,每個部署成本 2-3 美元,單日總成本就達到 10 萬美元。如果要提升到 50 萬的發行量,成本壓力將會顯著增加。相較之下,Solana 目前的成本結構仍然較高,這也是為什麼先前衍生性商品專案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開發自動化工具(bot)。


所有這些討論的前提是:市場機制要能夠有效篩選價值,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數量基礎。就 Zora 平台而言,面臨的挑戰在於:如果所有內容都僅限於在 Zora 原生發行,即便實現了資產代幣化,其中絕大多數(可能 99.99%)可能都缺乏實際價值。相較之下,Twitter 平台可能只需要篩選出 10% 的優質內容進行代幣化,就能形成有效交易。在如此有限的池子規模下,要實現價值發現確實面臨較大困難。


BlockBeats:所以說參與者參與人數也是很重要的點。


Mable:我認為是這樣。在一個典型的品質內容生態網絡中,5% 的人創作,95% 的人是閱讀者。我(Trends)在和一位投資人在交流時他就指出的,許多具有敏銳網絡感知力但初始資本有限的創作者,他們可能每天發掘上百條優質內容,透過 5% 的優質內容轉換率實現收益。這種模式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這就很能說明情況了,但是如果當每條內容的發行成本達到 2-3 美元時,那麼這些人每日 150 美元的成本投入確實構成了實質門檻。這不僅影響了創作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發展。


BlockBeats:剛才 Mable 老師也提到很多內容是 AI 生成的,那 AI 生成的內容,或者說內容代幣它到底有沒有價值?


WANG Chao:首先我認為部分 AI 內容確實具有價值,但將其打包成代幣後是否仍有價值,這取決於整個系統的設計。需要明確區分的是,內容本身的價值和內容代幣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實際上,所有資料都具有一定的資產屬性,即便是儲存在個人電腦裡的資料也不例外。只是這種屬性通常較弱,且難以標準化定價。目前由政府和各類機構推動的「資料入表」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正在嘗試將傳統方式累積的數據,透過特定的估值機制轉化為標準化資產,儘管這些數據可能完全不屬於 Web2 範疇。


Web3 的發展方向,我認為將社群網路內容等資訊上鍊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把它發到鏈上和把它打包成一個金融資產,一個可能具備高度投機性的金融資產,這其實是幾個不同的方向,我還是存疑的。資訊上鍊確實能創造很多可能性,但不一定要過度金融化。現在的設計往往太注重效率和流動性,卻忽略了現實世界的複雜性。雖然這個探索方向有價值,但一個理論上完美的金融化方案,在現實中要面對各種人性挑戰和機制陷阱,能否真正落地並持續發展,還有很大疑問。


關於自由市場的觀點,我持保留態度。身為自由市場的支持者,我認為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可能無法如預期般產生理想結果,儘管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這是我對之前討論的補充看法。


我想藉此機會延伸我的思考。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內容代幣,但縱觀加密領域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內容代幣、DAO 或其他方向——都存在一個隱含的核心邏輯:我們試圖在系統中最大限度地剔除人性因素,或者說將人類特性最小化。這個理念追求的是透過精心設計的機制,創造一個理論上近乎完美的自動化系統,由永續運作的網路來維護和執行。這種設計在某些領域確實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和實用性。但我也開始質疑,這種模式是否在所有場景下都適用。實際上,從加密運動的起源──例如密碼朋克的思想脈絡中,就能看到這種概念的雛形。早期我完全認同這種理論,但經過觀察大量專案實務後,我開始對這種絕對化的設計想法產生懷疑。


加密領域的設計本質上是將人類的主觀價值邊緣化。以 DAO 為例,不論當前實踐效果如何,其原始設計理念就是希望透過共識機制和智慧合約,以高度抽象化的方式建構組織運作框架。這種模式試圖以標準化、可程式化的規則體系,取代傳統組織中依賴人性判斷和主觀決策的部分。這種設計想法確實有其創新性──它試圖創造一個不依賴個體主觀價值判斷,而是由程式碼規則自動執行的協作系統。但問題在於,這種極致的抽象化是否真的能完全取代人類組織中的複雜互動和價值判斷?


但這種設計想法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傾聽者或是參與者,參與者的主體性。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這些機制化的系統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思考判斷和社交關係究竟處於什麼位置?除了機械地執行合約條款外,是否還應該保留其他維度的參與空間?在現實的人類組織和社會運作中,這些非機械化的互動要素恰恰是最重要的。雖然從概念上說,比特幣的成功證明透過精簡設計、剔除某些"問題"因素確實可以創造出高效運作的系統。但是這種模式很難複製到所有領域,多數項目基本上是不可能透過簡單剔除「人性因素」就獲得成功的.


比如說當年紅極一時的 Play-to-Earn,它本質上是把娛樂勞動化了。在這個過程中,遊戲最核心的要素被系統性剝離:資源探索的樂趣、挑戰帶來的成長感等內在價值都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機械重複的打金行為,其唯一目的就是獲利。這種設計非但沒能解放玩家,反而產生了反效果:它未能吸引真正的遊戲玩家,最終吸引的主要是菲律賓等地的職業打金者。這揭示了一個深層問題:當我們過度強調經濟誘因時,反而可能破壞活動本身的內在價值。


這種模式確實可以被包裝成高大上的概念,例如標榜為“去中心化工作機會”,在家每天日賺 5 美元甚至更多之類的。從狹義角度來看,讓某些地區的勞工每天多賺 5 美元並非壞事。但這並不能掩蓋其底層設計的問題。但這並不能解釋從根本設計上出現的一些問題,目前加密領域的流動性崇拜現象,包括某些內容代幣的設計,都存在類似困境。當代幣化過程過度簡化時,往往會剝離許多我們未必能明確感知、但實際上至關重要的元素。雖然我暫時找不到最貼切的表述,但核心問題在於:這種簡化是否破壞了原有系統的完整性?


目前加密領域的流動性崇拜現象,包括某些內容代幣的設計,都存在類似困境。當代幣化過程過度簡化時,往往會剝離許多我們未必能明確感知、但實際上至關重要的元素。雖然我暫時找不到最貼切的表述,但核心問題在於:這種簡化是否破壞了原有系統的完整性?


BlockBeats:我總結一下,當加密貨幣的金融化邏輯與社交、文化等內容領域結合時,往往會導致一個潛在問題:人類創作中的靈性和創造性特質容易被邊緣化。以內容代幣為例,當前的主流實踐傾向於強調規模化發行和市場篩選機制——這與 AI 內容生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透過海量生成內容,依靠演算法和市場博弈篩選出少數成功案例。在這種過程中,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參與被極大弱化,最終可能導致內容代幣與其創作者之間失去實質連結。


Liu Feng:WANG Chao 老師的觀點確實將討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我們先前的對話主要聚焦在可交易性、金融化這些相對具象的層面,某種程度上把內容代幣簡化成了一種博弈遊戲。這種討論基於一個潛在假設:自由市場能夠透過共識發現價值。但現實顯然更為複雜。然而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無法交易的。


人類情感驅動的內容創作具有其獨特性,我們因為情感而產生很多創作,以及賦予內容的情緒共性都彌足珍貴,但是如果要用交易來體現,卻無法準確的實現。許多珍貴的情感連結和共鳴無法被簡單量化或交易;甚至有時最真誠的內容價值往往存在於特定關係之間。


金融化過度發展確實可能導致價值虛無主義。當我們將所有東西都簡化為交易標的時,反而可能失去那些最本質的、難以交易的價值維度。大多數人的創作程度其實不一定很高,但目前很難被 AI 內容取代的一個原因就是共識和感受。 AI 內容代幣的困境在於此:即便技術上能模擬共識形成機制,但缺乏人類情感基礎的共識,其價值本質上是不同的。這引發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為那些無法被金融化,但對人類至關重要的價值保留空間?特別是在內容創作這樣本來就充滿人文特質的領域。


確實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AI 做不出來,例如那些需要真實情感和人生經驗的內容。但反過來,AI 能做的一些事人類也很難做到。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像監控巨鯨轉帳這種程式化內容,如果做成可交易產品,絕對比我們手工做強太多了。所以關鍵還是看需求──AI 和人類各有擅長的地方,沒必要非此即彼。


真的差別是在於它是誰創造的不重要,而是真的它能創造出來,在某時某地某個情境下大家覺得可以用,並且真的能夠獲得某些甚至是感觸,情感的感觸或者是知識,甚至是信息的獲得,只要有一點東西它都可以。所以我覺得其實 Edison 說的也很對:不要歧視 AI 創作,但也別輕視人類創作的獨特價值。


Edison:舉個現成的例子:現在大家都在追 AGI 對吧?如果真有一天 AGI 突然誕生了,它說的第一句話那個時刻就很珍貴──我絕對願意用比特幣來換。所以說誰創造內容不重要,而是這個內容本身能不能打動一些人。


Carl:AI 主題相關的代幣我也經常進行關注和交易,應該算有點發言權。我認為其實不能完全否定它們的價值,但有個數據很有意思——你去 CoinGecko 上看,2023 到 2024 年所有 AI 加區塊鏈概念的項目,平均生命週期只有 5 到 6 個月。說穿了就是看你能不能維持住社區熱度和代幣價值。這些 AI 內容代幣確實容易被炒作。之前有一波行情,很多代幣兩三天就能漲 30-40 倍,一週內衝到 100 倍。但真正能活下來的項目,都會在市值起來後趕緊為代幣找實際用途。去「擠壓」這個代幣,例如用代幣換取 AI 工俱生成內容;獎勵提供高品質數據或 AI 模型的貢獻者;讓持幣者投票決定 AI 發展方向等等。 Ocean Protocol 是個好例子,它的代幣經濟就圍繞著數據市場設計。所以我認為我們不用將想法限定在 AI 內容代幣是否有價值這一件事上,思路可以擴散,就是怎麼讓代幣增加更多的價值。


其實不光是 AI 代幣,任何專案都要思考怎麼增加代幣的實際用途。在這個競爭激烈、門檻又低的賽道,想活下來甚至做到龍頭,關鍵就是找到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去年到現在能活下來的項目,都是抓住了風口,同時認真在做實事,給代幣賦予了真正的使用價值。


Mable:未來社群媒體內容很可能有一半來自 AI 產生。到那時,內容的來源(人類或 AI)可能不再那麼重要。如果是單純的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可能是咱們這代人對於金融化比較嚴肅,年輕一代(特別是 05 後)對內容金融化的理解與我們這代人完全不同。對他們來說,用代幣表達態度就像我們用按讚或轉發一樣自然。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資行為,而是一種新的價值表達方式。


這種趨勢的背景是:內容生產成本已經趨近於零,在資訊極度豐富的環境下,人們需要依靠稀缺性來凝結共識。代幣恰恰提供了這種稀缺性載體。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內容都會變得機械化——例如播客這種強調人性化連接的媒介,雖然數據傳輸效率低,但正是這種"低效"帶來了獨特的親密感。我覺得這是不矛盾的,並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被凝結成了某種勞動,或是沒有人情味的東西。


當然另外一方面有些不是強調效率的媒介,比如播客,人的聲帶只能每秒只能傳輸 10 BYTES 的信息數據,對話就是慢節奏的,聽播客很多時候聽的是你跟這個人的接觸和感受,所以不是單純的聽內容,所以沒有太強烈的交易的是你跟這個人的接觸和感受,所以不是單純的聽內容,所以沒有太強烈的交易的屬性。


回到剛才的話題,關鍵在於我們可能過於嚴肅地看待金融化了。當代幣作為資料容器時,從一個內容代幣切換到另一個,本質上就是一個資訊和價值的交換。包括比如 GameFi,不能完全說只有打金的用戶。有些人會說有了金融化可以更好督促它,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也常常思考年輕用戶為什麼參與 xxx. Fun(如 Pump. fun、Trends. fun)這類項目,他們可能不是完全為了投機,而是尋找新的表達方式。這種代際認知差異,或許正是我們需要理解的未來趨勢。


Liu Feng:我想追問一下,如果按照你這個講法,就是這個「容器」裡面內容代幣,或者說能裝的內容類型,其實也並不是那麼想得那麼豐富多彩。


Mable:不能這麼說,你可以隨便裝,但是像播客的吧我不相信大家就會瘋狂地交易。但你也可以發幣,有人願意買,有人可以 hold,我是這個意思。


Liu Feng:但是理論上面他並不是一個好的這種承載,反而是那種簡單的、粗暴的那種觀點是最好的?


Mable:就是 Short form content(短而精)。我覺得一定是比較適合。


Liu Feng:未來十年,內容形態和傳播方式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十年前我們無法想像短片會成為主流媒體一樣,像抖音這樣的平台徹底重塑了內容產業。當傳播媒體改變時,不僅內容形式會改變,連我們討論內容價值的方式都會完全不同。其實我們應該跳出當下的思考框架來看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內容形態和傳播方式,在未來很可能會被完全顛覆。如果代幣真的成為主流的內容載體,那麼整個內容產業的遊戲規則都會被改寫。就像當年誰又能想到,短片會取代圖文成為主要內容形式呢?


Edison:是的,其實也是可預見的。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內容生產和資料生成的速度將會呈指數級增長 - 可能是現在的 100 倍、1000 倍甚至更多。傳統的「發文-讚」模式將被徹底顛覆,這些原先的上一代的這些動作行為生產力它將直接被放大,整個互聯網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數據大爆炸。但關鍵在於:人類注意力的總量是恆定的,一天永遠只有 24 小時。這就引出了一個根本矛盾 - 當內容供給無限膨脹,而需求端(用戶注意力)保持恆定時,整個內容產業的遊戲規則必將重塑。就像劉老師提到的,未來的內容生產方式和傳播機制都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案。


Liu Feng:一切都在改變。想想幾十年前我們如何表達對內容的好惡:覺得節目不好就直接關掉電視,覺得內容不行直接丟掉報紙;覺得好就傳給朋友看。到了網路時代,按讚和轉寄連結成為新的互動方式。而未來,買賣行為本身可能就成為我們對內容最直接的回饋與互動方式。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正如 WANG Chao 老師所提到的,那些無法被內容代幣承載、不適用於金融化傳播的內容形式,反而會在現實世界中變得更加珍貴。正是由於它們與這套新體系格格不入,這些看似「過時」的互動方式反而保留了最純粹的價值核心。


而在新形態下,金融化將成為底層邏輯 - 這就是這個領域的本質。兩種模式會並行存在:一邊是無法被代幣化的珍貴人文互動,一邊是徹底金融化的新型內容生態。這種或許就是未來最有趣的部分。


BlockBeats:我們最後再聊一個問題,大家也都特別關心的是內容代幣是不是真的要復甦了呢?就是它復甦的必須要有的條件會是什麼?


Mable:今天我發了一則推文,原本是希望引發 Solana 團隊討論的,關於效能的重要性。雖然之前大家討論低延遲時多少帶著玩笑成分或者說大家認為未來需要一個高性能的公鏈,但我認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智能合約結算層必須實現高性能。現在產業在價值交換機制上已經做得很成熟了(雖不能說盡善盡美),接下來的關鍵突破點就是:如何透過效能提升來降低參與門檻,讓更多人能夠加入這個生態。這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方向。


Liu Feng:我覺得我肯定特別討厭這種就是金融化的東西,這種方式去指導和傳播內容我之前是很厭煩的。但上次和 Edison 聊天時,他給了我一個真正的頓悟時刻,我們想那麼多幹嘛?未來我們可能每天都能發行數十億種代幣,每種代幣都有特定用途。這才是真正的爆發 - 或者說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湧現」。就像 AI 在量變中突然產生質變一樣,屆時全新的內容形態、傳播方式和代幣用例都會自然湧現。


我們應該大膽想像這樣的場景,接受打破我們所有人的想像的情況:未來可能出現完全顛覆現有認知的內容生態。回顧網路過去 30 年的發展就能明白,零幾年的時候,QQ 最火的年代,當時記者報道 QQ 怎麼把會員變現,未來 QQ 公仔能不能賣的比迪士尼還多,最前沿的商業想像不過是賣會員和 QQ 公仔,誰能預見今天短視頻和直播電商的盛況?所以我們現在更需要突破思考限制,勇敢構思那些看似天方夜譚的可能性。就像 20 年前沒人能準確預測行動互聯網的形態一樣,未來的內容代幣經濟也必將超越我們今天的想像邊界。


BlockBeats:
所以劉老師最底層的想法是跟 Mable 老師一樣。那如果說現在內容太垃圾了,是我們發的還不夠,還需要更多的高質量,更多的內容。


Liu Feng :但未來可能更多垃圾,不過沒關係的,垃圾中也能尋出來寶的,就不用特別糾結這個東西。


Mable:但這個機轉不就是一個篩選垃圾的機制嗎?


Liu Feng:也有可能篩出來都是垃圾。


Edison:我們產業現階段 Web3 的使命其實很清晰:現在 meme 這輪火熱過後,也許新資產從目前每天 5-10 萬的發行量,突破到 500 萬甚至 5000 萬的規模。就像 Meme 幣這輪熱潮展示的,當資產創造達到這種量級時,真正的 mass adoption 和生態創新自然會湧現。


WANG Chao:我與前面幾位老師的觀點基本一致。雖然我剛才的討論更多是從比較偏負面,或是批判性視角展開,但我對創新探索始終保持著高度支持的態度。我認為任何新興事物都需要經過實踐驗證,而且沒有任何專案能夠在初始階段就設計完美——所有成功的創業案例都是在持續迭代中逐漸成熟的,所以我一直認為這類創新嘗試尤其值得鼓勵。就我個人而言,雖然目前不再直接參與專案運營,但身為投資人,我經常會投資一些看起來有點「奇怪」、甚至都能明顯感知其成功率極低的專案。而我這麼多的考量其一是我認為創新嘗試本身就值得鼓勵;第二就是不管成功與否這個過程都特別珍貴。因此,我衷心希望看到更多團隊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和嘗試。


Carl :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失敗的經驗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同樣也可以應用在投資領域,投資的時候標的也是多種類型的,很多時候投資就是投團隊或 Founder,看他/他們是不是有熱情;亦或者是投資賽道,是否足夠創新。投資形式也多種多樣,無論是直接投資新創項目,或是購買代幣,本質上都是參與市場的方式。但要讓內容賽道持續發展,仍有許多關鍵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我個人在 2021 年也曾涉足相關領域(具體失敗案例就先不說了),從中深刻認識到,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才是 Meme 或內容代幣(Content Token)能否長期存活的核心。如何激發市場熱度(Hype),並持續維持這種熱度,是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此外,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內容生態的探索,例如激勵機制:如何平衡代幣獎勵,既激勵內容創作者,又吸引投資者;投機與投資的平衡:如何區分短期投機者和長期支持者,並協調雙方的利益?


內容賽道確實極具挑戰性,我曾親身嘗試並遭遇失敗,深知其中的難點——社區運營的持續性至關重要,同時還需考慮市場週期等外部因素。最後,我希望這個領域能出現更多創新模式,而非簡單複製現有平台(如某些「投內容-發代幣-上 Curve-社群自生自滅」的套路)。內容代幣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需要更成熟的機制來推動其發展。


BlockBeats:今天我們圍繞著「內容代幣是否有價值」這個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並進一步延伸至 AI 代幣及未來內容消費形態的分析。本次討論涵蓋了多維度的思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在此,我想做一個簡要的總結:當前關於「內容代幣是否有價值」的提問方式本身或許也是存在一定誤區,現階段的關鍵在於創造更豐富的內容資產,吸引更多參與者加入。透過大規模實踐,我們將有機會篩選出未來可能產生價值的內容資產形態──這些形態或許超越我們目前的想像。


此外,我想特別強調一個值得聽眾關注的重點:培養網路敏感度至關重要。隨著更多樣化的內容資產不斷湧現,建議大家借鏡 Meme 投資的思維模式,深入思考如何建立更廣泛的共識,或探索其他創新路徑。


因為時間原因,我們很遺憾需要結束今天的 space 了,再次感謝各位嘉賓今天能夠來參與討論,感謝各位聽眾能夠一起來陪伴,我們下次 space 見。


Space 連結:https://x.com/i/spaces/1vAxRDOWWqkGl

0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PoolX: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
不要錯過熱門新幣,且APR 高達 10%+
立即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