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0xResearcher
如果說行情是情緒的溫度計,那麼「財庫配置」就是企業的投票器。誰把真金白銀寫進資產負債表,押注哪些山寨幣,往往比社交媒體的熱鬧更可靠。2025 年,我們在公開披露裡看到越來越多上市公司把非 BTC、非 ETH 的代幣納入財庫,比如 AI 賽道的 FET、TAO,新型 DeFi 基建的 HYPE、ENA,以及支付老將 LTC、TRX,甚至還有社群色彩更濃的 DOGE。這些持倉背後,既有商業協同,也有資產多元化的訴求,更給了普通投資者一個「看風向」的窗口:誰在買、為什麼買、買了之後怎麼用。從這些問題出發,你會更容易分辨強敘事與弱敘事,理解哪些山寨在被「機構化的資金」認真對待。
為什麼看財庫配置?
用「企業真金白銀」識別強敘事。第一,因為它更難作假。公司一旦把代幣寫進財報或監管文件,就意味著管理層要對持倉規模、會計政策、託管與風險做說明,這比「喊口號」更有約束力。第二,因為它更接近「用而持」。這次財庫潮裡,不少公司並非只買代幣,還同步簽了技術合作、引入代幣作為產品使用或做鏈上質押收益,典型如 Interactive Strength 計劃購入約 5,500 萬美元 FET 並與 fetch.ai 簽合作、Freight Technologies 將 FET 與物流優化場景綁定、Hyperion DeFi 把 HYPE 用於質押並與 Kinetiq 打通收益與抵押路徑、TLGY(擬併入 StablecoinX)計劃建立 ENA 財庫押注 Ethena 的合成穩定與收益結構。這些動作的共同點是:代幣不僅是價格,更是「憑證」和「油料」。第三,它為普通投資者提供了另一條路徑。你可以直接研究代幣,也可以通過研究持有這些代幣的上市公司獲得「間接敞口」。當然,這是一把雙刃劍:小市值公司疊加高波動代幣,股價往往成為「代幣代理」,漲跌會更猛。如果你走「股票間接敞口」的路子,倉位控制和節奏感就格外重要。
從 2025 年市場背景來看,這一趨勢正在加速。宏觀上,美國現貨型加密 ETF 的落地提升了風險偏好,BTC、ETH 的強勢給了山寨一個「由點到面」的外溢窗口,優質賽道獲得更多關注。公司側的態度也在變化:從幾年前的「試探性持有」,升級成「策略性配置」,甚至出現了「以加密財庫為主業」的新物種——有公司主動轉型,明確把構建和運營加密財庫當成主線業務。在披露層面,企業不再滿足於新聞稿,而更多通過監管文件、季度報告、投資者演示來披露持倉規模、公允價值、託管細節和風控安排,資訊的可驗證性在增強。簡而言之,熱度回來了,路徑更清晰了,資金開始更「認真」了。這也意味著,觀察財庫動態正在成為理解行業方向的一扇可靠窗戶。
近期上市企業財庫山寨幣持倉統計
三大山寨主線:AI、新型 DeFi 與支付老幣
AI 賽道(FET、TAO):這一條主線的關鍵信號是「用而持」。AI 原生網絡的代幣往往不是單純的投機標的,而是接入與結算的「門票和燃料」:智能代理的調用、算力和模型市場的接入、網絡激勵機制,都需要內生使用代幣。企業財庫的進入,往往伴隨著技術合作與業務整合,例如在物流優化、算力調用或智能代理落地中形成閉環,因此投機權重相對較低,更偏向戰略性配置。不過,這一賽道也存在不確定性:AI 與區塊鏈的結合仍處在驗證階段,估值可能提前反映未來預期,代幣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通脹 / 通縮機制、激勵模型、費用回收)仍需觀察。
新型 DeFi 基礎設施(HYPE、ENA):這一賽道走的是「效率 + 收益」的組合拳。HYPE 代表的是性能導向的 DeFi 基礎設施:通過高性能鏈承載衍生品交易與質押衍生,形成「賺收益 + 流動質押再抵押」的資金循環,為機構和資金池提供高效利用路徑。企業財庫的興趣點在於,它不僅能帶來鏈上治理和收益,還能通過資金循環增強流動性和市場黏性。
ENA 的吸引力則更集中在合成穩定與對沖收益的設計。Ethena 通過結合質押衍生和對沖策略,試圖在不依賴傳統銀行體系的前提下,創造「類美元」的穩定資產,並內生生成收益來源。如果這種模式能與交易所、託管機構和支付端打通,就可能形成一個真正閉環的「加密美元 + 收益」體系。對企業財庫而言,這意味著既能持有穩定的記帳單位,又能獲得收益和對沖波動的工具。不過,其風險也更複雜:清算安全、智能合約的穩健性,以及極端行情下的穩定性,都是需要高強度審計與風控的關鍵點。
Source: X
支付與老牌大盤(LTC、TRX、DOGE):相比之下,這組資產更偏向「省心的底倉與支付通道」。它們的歷史更長、流動性更強、基礎設施更完善,因此便於成為企業財庫的「類現金」配置,既能滿足長期價值儲存,也能用於支付場景。LTC 和 TRX 在支付和結算層的效率優勢,使其成為財庫可直接利用的支付敞口;DOGE 則憑藉社區與品牌外溢效應,在輕量支付與話題傳播上具備獨特價值。總體來看,這類資產承擔的角色更多是穩健和基礎性的,但新的增長故事有限,未來可能更多受到穩定幣與 L2 支付網絡的競爭壓力。
知道買啥,更要知道怎麼看
看清風向,但別簡單類比。企業把哪種代幣寫進財報,等於用真金白銀投票,這能幫我們過濾很多噪音,但它不等於萬能指標。更全面的觀察框架,是同時看三個層面:有沒有業務協同(公司真的用到這個代幣了嗎)、有沒有正式披露(寫進監管文件,說明買了多少、怎麼保管、有哪些風險)、鏈上數據是否跟得上(活躍度、交易深度、清算是否穩定)。企業財庫配置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提供投資建議,而在於揭示行業演進的底層邏輯——當傳統上市公司開始大規模配置特定代幣時,這背後反映的是整個加密生態從「純粹投機」向「價值錨定」的結構性轉變。
從宏觀角度看,這輪財庫配置潮標誌著三個重要趨勢的交匯:監管環境的成熟化——企業敢於在公開文件中披露加密資產持倉,說明合規框架正在建立;應用場景的具體化——不再是抽象的「區塊鏈革命」,而是 AI 訓練、DeFi 收益、跨境支付等可量化的業務需求;資金結構的機構化——從散戶主導轉向企業參與,意味著更長的持有週期和更理性的定價機制。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財庫配置正在重新定義「數字資產」的本質。過去我們習慣把加密貨幣視為高風險的投機工具,但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其作為營運資產或戰略儲備時,它們開始具備類似外匯儲備、商品庫存或技術許可的屬性。這種認知轉變,可能比任何技術突破都更具顛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