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化股票:新瓶装旧酒的金融效率革命
Chainfeeds 导读:
这场金融「换皮」游戏,能否复刻标普 500 ETF 的逆袭神话?中文版本由 Foresight News 编译发布。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Prathik Desai
观点:
Prathik Desai:期货合约长期以来提供了一种基于预期交易的方式,无需直接持有标的资产;期权让投资者不用真的买入股票,也能押注它的波动大小、涨跌时机或者走势方向。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些工具都成了投资底层资产的「替代通道」。代币化股票的诞生也有着相似逻辑。它们并非宣称要取代传统股票市场,而是为长期被排除在公开投资之外的人群提供了另一种参与途径。新衍生品的发展往往有迹可循:初期市场充满困惑,投资者不确定如何定价,交易员对风险望而却步,监管机构持观望态度;随后投机者入场,试探产品边界、利用市场低效套利;若产品被证明实用,便会逐步被主流参与者接纳,最终成为市场基础设施。指数期货、ETF,甚至 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币安的比特币衍生品均是如此。它们一开始根本不是给普通投资者用的,更像是投机者的游乐场:虽交易更快、风险更高,却也更灵活。 代币化股票可能延续相同路径:先是散户拿它去炒 OpenAI 这种难买的资产,或者没上市的公司;然后套利者发现代币和股票之间的价格差能赚钱,也跟着入场;要是交易量能稳住,基础设施也跟上,机构部门也可能加入,尤其是在合规框架完善的司法管辖区。早期市场看着可能很混乱:流动性不足,买卖价差大,周末还会突然跳价。但衍生品市场刚开始都这样,从来不是完美的复制品,更像是压力测试 —— 让市场在资产本身调整前,先看看大家到底有没有需求。这种模式有个有意思的地方,说是优点也行,缺点也行,就看你怎么想了 —— 时间差问题。传统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大部分股票衍生品也跟着股市时间交易,但代币化股票可不守这套规矩。比如一只美股周五收盘 130 美元,周六突然爆了个大新闻(像财报提前泄露或者地缘政治事件),这时候股票没开盘,但代币可能已经开始涨跌了。这样一来,投资者就能把股市休市时的新闻影响算进交易里。 只有当代币化股票交易量显著超过传统股票时,时间差才会成为问题。期货市场通过资金费率和保证金调整应对此类问题,ETF 靠指定做市商和套利机制稳价格,但代币化股票现在还没建立这些机制,所以价格可能跑偏,流动性可能不足,能不能跟紧股票价格,全看发行方靠不靠谱。但这种信任很不可靠。比如 Robinhood 在欧盟推出 OpenAI 和 SpaceX 的代币化股票时,两家公司均否认参与,声称与该业务既无协作也无正式关系。这倒不是说代币化股票本身有问题,只是你得想清楚:此时你购买的究竟是价格敞口,还是权利与追索权模糊的合成衍生品?
内容来源免责声明:文章中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用户不应以本文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